-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海岸与海地地貌
* * 第七节 海岸地貌 海岸又称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1)海岸 在高潮位之上,上界为最大波浪所能到达之处,又称为潮上带。 一、海岸带 (2)潮间带 在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 潮间带 (3)水下岸坡 在低潮位之下,至波长1/2的水深之处,该处为波浪作用基面。在此基面以下波浪作用十分微弱,故不列人海岸带的范围。近滨又称为潮下带或水下岸坡带。 海蚀崖——在海浪长期冲刷下,基岩不断冲刷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 海蚀洞——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在节理发育或夹有软弱岩层的基岩中,海蚀洞可达几十米深。 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互相贯通,称为海蚀拱桥。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的柱状岩体,称为海蚀柱。 二、海蚀地貌 三、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可以分为四类: 毗岸地貌(海滩、泥滩等); 接岸地貌(各种沙嘴等); 封岸地貌(拦湾坝、连岛坝等); 离岸地貌(离岸坝等)。 1、水下堆积阶地 分布在水下岸坡的坡脚,由向海移动的泥沙堆积而成。 2、水下沙坝 是一种大致与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当变形的浅水波发生破碎时,倾翻的水体强烈冲掏海底,被掏起的泥沙大部分堆积在破碎点的靠陆侧,形成水下沙坝。 3、离岸堤和泻湖 海退时,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离岸堤,是离岸有一定的距离且高出海面的沙堤。离岸堤与陆地之间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区域为泻湖。 4、海滩 是与陆地连接的沙砾泥质堆积体。 1、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岸线曲折,岸坡较陡。以断层控制的海岸,海岸平直,岸坡陡峭,称为断层海岸,我国台湾省东海岸属于这种类型。如果断层多次活动,海岸上升,在断层崖上可以保存不同时期海面的海蚀穴。 在第四纪冰后期海面上涨,淹没基岩山地或丘陵,一些山丘形成海岬,山丘之间的低地形成海湾,岸线弯曲,这种海岸称港湾海岸。 2、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可分为海滩海岸、沙堤——泻湖海岸和沙丘海岸。 四、海岸类型 3、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是由粉沙和淤泥堆积的低缓平坦海岸,海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受潮流作用较大。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泥沙供应丰富而又比较掩蔽的堆积海岸段,如大河下游平原、构造下沉区。 4、生物海岸 该类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在生物海岸之中,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为典型,分述如下: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是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落。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岸,称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植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红树林以红树种植物为主,还包括半红树种类,狭义红树林只包括红树种植物,以木本红树为主。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体,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层孔虫、有孑L虫、海绵、贝类等)所组成的生物礁。由珊瑚礁构成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