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编制组广州前言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隔震构造要求隔震支座要求多层与高层建筑大跨屋盖建筑核电厂建筑多层砌体房屋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村镇民居建筑本标准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xxxx-xxxx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Code of design for seismic isolated buildings
(征求意见稿)
2017年7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Code of design for seismic isolated buildings
GB XXXX—20XX
(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编制组
2017 广州
前 言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9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隔震构造要求、隔震支座要求、多层与高层建筑、大跨屋盖建筑、核电厂建筑、多层砌体房屋、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村镇民居建筑。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大学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编制组(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广园中路248号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邮编:510450)。
本标准的主编单位:广州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加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西部建筑抗震勘察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主要起草人:周福霖、郁银泉、谭平、曾德民、苏经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卫龙武、马玉宏、王涛、王曙光、支旭东、毛庆、方泰生、邓烜、叶昆、冯远、吕西林、朱宏平、刘付钧、刘伟庆、刘振华、刘琼祥、安晓文、祁皑、杜永峰、李志山、李忠诚、束伟农、张同亿、张建军、张涛、张瑞甫、张耀、陈星、陈洋洋、范峰、和雪峰、周
云、钮祥军、袁涌、党育、徐建、郭彤、黄襄云、彭凌云、潘文、潘鹏、薛彦涛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主要符号 3
3 基本规定 9
3.1 一般要求 9
3.2 场地、地基和基础 9
3.3 试验和观测 10
4 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11
4.1 一般规定 11
4.2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11
4.3 地震作用计算 13
4.4构件截面设计 17
4.5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20
4.6 隔震层设计 21
4.7隔震层下部结构 24
5隔震构造要求 26
5.1 一般规定 26
5.2 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26
5.3 上部结构与室外的连接 27
5.4 穿过隔震层的管线 27
5.5 结构变形缝 27
5.6 检查口及隔震标识 27
6 隔震支座要求 29
6.1 一般规定 29
6.2 隔震支座性能及检验要求 29
6.3 连接构造设计计算 29
7 多层与高层建筑 30
7.1 一般规定 30
7.2 隔震层设计 31
7.3 结构设计 32
8 大跨屋盖建筑 38
8.1 一般规定 38
8.2 隔震层设计 38
8.3 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39
8.4 支承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 40
9 核电厂建筑 41
9.1 一般规定 41
9.2 隔震设计 41
9.3楼层反应谱 43
9.4 隔震层的要求 43
9.5橡胶隔震支座的检验规则 44
9.6地震监测与报警 44
10 多层砌体房屋 45
10.1 一般规定 45
10.2 隔震层设计 45
10.3结构设计 46
11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48
11.1 一般规定 48
11.2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48
11.3 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50
12村镇民居建筑 51
12.1 一般规定 51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51
附录A 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54
附录B 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55
附录C 隔震支座连接设计 58
附录D 隔震支座力学分析模型和基本力学性能要求 62
附录E 既有建筑加固墙体和柱的托换方法 66
本标准用词说明 70
引用标准名录 71
条文说明 72
Contents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