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2苏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2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杨礼赞》 课 题 2.《白杨礼赞》 课 型 新授课 节数 2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日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品味本文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3.理解本文欲扬先抑、烘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教材 分析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难点 学习体会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以及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气势美 和音乐美。 教学 模式 三疑三探 课时 共__1_课时 学法 自学 合作 探究 主 案 副案(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白杨的生命世界,看到了怎样的白杨?我们用朗读、用联想、用歌声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和作者一起,用最真的情,最巧的形式,最美的语言礼赞白杨。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找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1.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3.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4.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4 展示 2 4 6 8 评价 1 3 5 7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教师点拨或精讲。 1.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2.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 明确: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 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4. 明确:(1)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2)以树喻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质疑再探:( 3 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浏览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作者最强烈的礼赞之情?划出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诵,并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请你用这样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你的情感发现: 我从“ ”中读出了作者最强烈的礼赞之情,这句话 (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我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读出了作者最强烈的礼赞之情,这句话点明了礼赞的对象,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到领起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学生能更感性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赏读中,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的脉络。同时,提倡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体现语文教学的灵动、开放。

文档评论(0)

huaz15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