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件 (40张).ppt

《高考语文试卷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件 (40张).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试卷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件 (40张)

前后关系型:【对偶、排比、反复】 1.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2.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语气强劲,有节奏感,抒情强烈;叙事透 辟,条分缕析。 3.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 染力。 语气型:【反问、设问】 1.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刻印象 2.设问: 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表达方式总结 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①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有对话效果,便于交流,增强文章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全面反映生活。 ②记叙详略 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突出中心 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 ③记叙方法 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插叙,对中心内容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2.描写 (1)写景、状物散文 ①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②描写方法 工笔和白描,工笔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 动静描写,又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 动,更鲜明,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又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激发读者联 想、想象,突出景物特点,拓展表现空间,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2)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分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衬托或环境烘托 3.议论 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 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思想 情感。 4.抒情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 共鸣。显得坦率真挚,朴实诚恳,容易打动人心。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①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 通过景物来抒情。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 情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 ②触景生情 触及外界景物引起情思,包括先写景再抒情;先抒发对景物的感 受再描写景物;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③融情于景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 露出来,感染读者。 ④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的特性, 委婉曲折地表达感情。 行文技巧总结 ①开门见山:开篇直入主题,不拐弯抹角 作用:强调突出中心,主题鲜明突出;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 作用: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③照应题目: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作用:紧扣中心行文紧凑;反复点扣题目突出强调中心 ④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照应 作用: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结构完整严谨 ⑤前后照应:上下文内容前伏后应 作用:文章完整脉络清晰;构思精巧行文缜密 ⑥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出现预设的埋伏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前因后果分明 ⑦铺垫:一个人物出场前或一个事件发生前,安排一些情节场景 作用: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 望的急迫心情。 ⑧线索:文章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作用:文章叙述简洁明了,突出主题,中心明确;读者有更清晰 的观感;文章逻辑更清晰,条理井然有序。 表现手法总结 1.象征: 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2.渲染: 对环境或次要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 下文主要形象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 3.抑扬: 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之情 4.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无主次之分) 5.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6.联想和想象: 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7.以小见大: 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达到“管中窥 豹”的作用,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8.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 9.虚实结合: 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引发相关联想(历史典故、相关事例、 自身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 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集中揭示文章主旨。 10.点面结合: 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