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二)推荐.docVIP

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二)推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二)推荐

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二) 2.3 父与子 传统农业中,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父耕而子馌,兄作而弟随”。特别是对于自耕农家庭来说,收成的好坏全靠自家的努力。有道是“家和万事兴”,何以达到家庭和睦,古人主张教化,而教化则以“孝弟为先”,所谓孝弟,概括而言,便是孝顺长辈,敬爱兄弟。汉代举孝弟、力田,用以奖励在尊敬老人,团结友爱,并努力生产的积极分子。 [15]王祯在《农书》“农桑通诀集之一”中叙述了“授时”和“地利”之后,紧接着便是“孝弟力田”,按照三才理论,很显然,王祯是把“孝弟力田”当作“人力”或“人和”的核心。 古人何以将孝弟力田相提并论呢?这个问题也是王祯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孝弟力田,古人曷为而并言也?孝弟为立身之本,力田为养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了”。(《王祯农书·孝弟力田篇第三》)也就是说,一个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谈不上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了。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答案了,《孝经》有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赡养父母。要赡养父母就必须努力生产。同时,在古人看来,孝弟和力田一样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古人认为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仅有体力和智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孝弟之心。吴泳说:“如谷之品,禾之谱,踏犁之式,戽水之车,避蝗虫法,医牛疫法,江南秧稻书,星子知县种桑等法,尔生长田间耳闻目熟,固不等劝也,惟孝悌与力田同科,廉逊与农桑同条,太守惧汝未必能家孝廉而人逊悌也,故躬率僚吏申劝于郊。” [xxiii]这也是古人重人和,轻人力(特别是脑力)的体现。 “孝弟力田”虽然是从一个基本的层面来强调努力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但却涉及到一个农业的本质问题。农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生存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而是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需要,因此,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者来说,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己,都需要努力耕作。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从农业技术传承来看,古代的农业技术主要是靠父子相传,兄弟相授来获得,这就要求父子兄弟之间有孝弟之心,尊老爱幼,只有这样,生产才能正常进行,技术和经验才能得以延续。 当愚公领着他的子孙开始移山的时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霜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何以会有这种自信,智叟又何以无言以对呢?其前提就是孝弟。很难设想,愚公的子子孙孙之中,对于移山这样一个大是大非问题,都会象愚公一样有移山的想法,他们对于移山或许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出于孝弟,愚公的子孙们也只能服从长辈的命令,每天挖山不止,舍此之外,别无选择。孝弟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长辈,服从上级。 2.4人与神 山终于被移走了,但却不是愚公及其子孙的力量,而是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先是“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垅断焉。”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古人认为,从事农业生产,除了必须依靠身家力量之外,还必须借助于鬼神的力量。古人所谓的“孝”,也包括孝敬鬼神,《论语》说:“致孝乎鬼神”。如何来孝敬鬼神?于是就有所谓“祈报”。祈,就是向神灵祈求;报,就是回报神灵。鬼神为《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之一,“祈报”也成为人和的内容之一。 原始农业时期即已有祈报。《诗经》中一些诗歌便是“祈报”之词,但把祈报做为农学的一部分内容写入农书,则始见于宋元时期,《陈旉农书》和《王祯农书》即各有“祈报”一篇,内容大致相同。陈旉“祈报篇”开宗明义地说:“记曰,有其事必有其治,故农事有祈焉,有报焉,所以治其事也。”从祈报的对象来看,除社稷(土地神和五谷神)之外,陈旉提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进而扩展到“凡法施于民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皆在所祈报也”(《陈旉农书·祈报篇》)。又据王祯所说,在所有的祈报对象中,又以社稷之神、先蚕、马祖等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陈旉、王祯还对祭礼缺乏对牛的祭礼表示理解和遗憾。祈报的形式,主要有吹拉弹唱、燃火烧香之类,无非是要借助于声和光,来引起在天之神的注意。 祈报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古人对于农业与自然灾害的认识。古人认为,农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水旱等构成的,而水旱又是由于雪霜风雨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