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2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4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方文论2概要

含混的七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暗喻,即一物与另一物相似。 第二种类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并存。 第三种类型是同一词语具有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意义。 第四种类型是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组合起来 反映作者复杂的心理。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似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这是以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闻一多《死水》 …… 第五种类型是词语介于两种不同的要表达的思想 之间。(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自己的思想并不明朗,处于冲突之中,但是有 一种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得诗歌中的语词介于两 种不同的要表达的思想之间。) 第六种类型是累赘而矛盾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 寻找解释。(诗人在诗歌中使用各种手段,或者 同义反复,或者文不对题,或者其他手段,这种 累赘的表述不但没有明确意思,反而逼迫读者自 己去寻找意义。) 艾略特及《荒原》 火把把流汗的面庞照得通红以后 花园里是那寒霜般的沉寂以后 经过了岩石地带的悲痛以后 又是叫喊又是呼号 监狱宫殿和春雷的 回响在远山那边震荡 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 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 稍带一点耐心 第五章 雷霆的话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 岩石而没有水而有一条沙路 那路在上面山里绕行 是岩石堆成的山而没有水 若还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 在岩石中间人不能停止或思想 汗是干的脚埋在沙土里 只要岩石中间有水 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 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 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 山上甚至连寂寞也不存在 只有绛红阴沉的脸在冷笑咆哮 在泥干缝猎的房屋的门里出现 只要有水 而没有岩石 若是有岩石 也有水 有水 有泉 岩石间有小水潭 若是只有水的响声 不是知了 和枯草同唱 而是水的声音在岩石上 那里有蜂雀类的画眉在松树间歌唱 点滴点滴滴滴滴 可是没有水 第七种类型燕卜荪称为“它是最能设想的意义最含混的一类”,燕卜荪自称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它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又是上下文所明确规定了的。 军号响四方 催我上战场 怒控阵天地 惊恐胆欲丧 鼓声如雷鸣 咚咚激胸膛 敌军近千尺 冲 后退已晚 拼杀一场 燕卜荪以屈莱顿的诗歌《圣·西西利亚纪念日之歌》为例: 2、泰特论诗歌中的张力 泰特(1899-1979),美国诗人,新批评派核心成员。从1930年起,他在美国、欧洲、亚洲的大学执教和从事诗歌批评研究,特别是他1938年发表的《诗歌中的张力》,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说”,为新批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特说:“诗歌的意义是其张力,是诗歌中所包含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所说的“外延”是指这词语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这词语的暗示意义及感情色彩。诗歌意义的产生要靠“张力”,这张力首先是指词语的外延和内涵是否构成一种互相指涉、互相推动的关系。第二是又外延和内涵构成的诸意象是否前后连贯,构成符合逻辑的有机体。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3、兰色姆的本体批评理论 兰色姆(1888-1974),新批评派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早期,他和三个学生泰特、沃伦、布鲁克斯合作,形成了“南方集团”,后期他在美国俄亥俄的肯庸学院讲学,培养学生,出版《肯庸评论》,形成了与“耶鲁集团”呼应的新批评的另一个中心。在新批评发展的关键时期,1941年出版《新批评》一书,为新批评早期的理论实践活动做了梳理,提出并鼓吹本体论批评,为这一新的批评流派确立了名称和纲领。 “南方集团” 兰色姆 泰特 沃伦 布鲁克斯 美国南部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教授 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 “耶鲁集团” 英美“新批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在美国,几乎在所有大学的文学系中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并控制了主要的文学评论杂志。一大批文学理论家随后也加入了英美“新批评”的阵营,其中不乏理论功底深厚、视野颇为广阔的学者,维姆萨特、韦勒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两人自40年代后期开始与布鲁克斯、沃伦长期在耶鲁大学从教,形成了新批评派的后期核心—“耶鲁集团” 。 兰色姆 本体批评理论? (1)倡导科学的文学批评 兰色姆指出,在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