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药性汇解.doc

  1. 1、本文档共7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序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到5000年,而无文字记载的历史不可胜数。据统计,我国历代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着的中药品种,竟有近万种之多。如此多的中药材是如何发现和认识到的?答案只有一个,那是古代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探索而发现和认识到的。古代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不少是生命的代价。一个「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事实。每当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博物馆,面对数千种中药标本,植物、矿物、动物,我皆肃然起敬。站在这里,你能不感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吗?你能不感到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吗?我向来对有些关于中药的讽刺,无论那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出于何人的讽刺,我皆大不以为然。当瘟疫肆虐,当疾病缠身,当性命垂危,是坐以待毙,还是起而抗争?我们的先辈们与病魔抗争,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任何可能的努力都会采取,哪怕仅有丝毫的希望也决不放弃,故梁上尘、釜底墨、灶心土、人中白……这些都被古人尝试着用来治疗疾病。这样的尝试何笑之有?「是知笑之为笑,而不知不笑之为笑也。」成功自然是成功:即使失败亦是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此次失败便为下次尝试标点出一条不可再尝试的路,成功的希望即已增大。正是通过无数次勇敢的、具有献身精神的尝试,也包括无可奈何的尝试,古人才获得了大量的医药经验和知识,才有了丰富的本草论著。这是一大笔宝贵的遗产。今天,中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品种,无论是其应用经验,还是其理论系统,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医药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当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拥有宝贵的中药学遗产。对这份宝贵的遗产,我们要整理,要学习,要继承,要研究,要尊重和善待。为什么说要「尊重和善待」,因为今天有不少人简简单单地视中药学为植物药学、矿物药学和动物药学。这就不是尊重和善待。中药学是与中医学紧密结合的,具有特有理论体系的药物学。中药的升降浮沉、四气五味、补泻归经等性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古人故弄玄虚的产物。对中药之升降浮沉、四气五味、补泻归经等性质的认识,这是中国医药学家在植物药学、矿物药学或动物药学上的创造,是中国人的功绩。仅仅从现代药效学的角度认识中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中药与升降浮沉、四气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剥离,与中医理论剥离,它们便不再是中药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傅延龄、马子密,中医有识之士也,勤奋好学,志趣高远。他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面对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不遵循中医药理论用中药的现象,深感继承古代医家用药经验的重要性,乃邀志同道合者,历时二载,编成《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一书,以供中医药学习者和研究者置于案头几边,随时检阅。书凡20章,收录常用中药340味,约200余万字。我观其书,其最具特点者在于汇集30多部古代本草著作的论述,从药性、功效,到应用、配伍,甚为全面,洋洋大观。得此一书,「备一书而百书备」,真可以四十家论述尽收眼底,2000多年经验悉入心中。斯是好书,乐而为序,乐为推荐。 北京中医药大学 颜正华 2001.11.2 前言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自传说中「神农尝百草」以下,历代医药学家勤求古训,又大胆创新,在与疾病几千年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无数生命的代价为后人积淀下宝贵的医药学财富。据不完全统计,至清代为止,历代本草学专著已多达数百种。 医学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位医学大家不是通过深究经典,博览群贤,而后成名成家,从而为中医药学不断发展增添光辉的一页。所以说,继承永远是发扬的基础,这也是中药学所包含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原理。然而,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进展,继承问题令人堪忧。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中医药现代化可能取得了某种进步,同时中医药继承事业则相对表现为某种退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学院式教育的冲击,中医药赖以成长的思想土壤受到南辕北辙式的西方自然科学思想模式的冲击,中医药实践所赖以生存的对象、空间受到西医药治疗及市场经济因素的冲击等等。 总之,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药事业遇到了其发展史上从未遇到的挑战性环境。 中医药现代化,这是现代文明下中医药发展的必然。但中医药现代化不是机械分割的、形式上的现代化。以辩证唯物思想来看,不可能有脱离其历史延续性的现代化。恰恰相反,这是一门需要兼备传统的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的高深艺术。 本书的编写初衷完全从实际需求而来。通俗地说,希望在本书所辑历代名家对药物的药性理论中,潜移默化中医药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尽通其意」,「医者,意也」。进,可以真正为中医药现代化做一番有本有据的研究;退,可以在临床上干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也正因于此,限于篇幅,本书精选35部本草名著,重点收载各本草古籍对中药药性的论述,突出临床应用及配伍应用的经验和精华,而不在训诂考据上作太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