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密疏的保密规章制度.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密疏的保密规章制度

明代密疏的保密制度密疏,作为一种特殊的上行官文书,顾名思义其内容应当保密,保密是密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明代,在正常的题奏本之外,密疏之所以能非常广泛地存在于明代的政治生活中,主要是因为正常的题奏本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明代的题奏本有两个主要缺陷,其一是格式繁冗,批复迟缓,迁延时日,易贻误政机。题奏本的书写,要遵守规定格式,用宋体缮写,依洪武正韵,最后还要计算字数及所用纸张;题奏本的进呈,要经通政司转呈、文书房备案、皇帝御览、内阁票拟、皇帝批红(明代中期以后多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和六科抄出等繁冗程序。其二是易于泄漏机密。题奏本的处理过于繁冗,经手的部门和个人过多,重要的章奏往往本章尚未批出发抄,就已传之朝野,或登之塘报邸抄。若通政司故意或不慎,章奏泄密之事极易发生。正如清人昭lián@所说:“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凡言路稍有动作,无不先知。故使谠言正论多有泄漏,以致被罪者,如严嵩之于赵文华是也。”[1](卷10《折子》)相比之下,明代的密疏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明代密疏的保密意识   密疏不同于一般题奏本的特别之处,不在密疏内容里有无“密”字。有的密疏在起首处就有“密”字,如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王锡爵所上的《密奏》,开首便说:“受恩,臣锡爵谨具副本密题……”[2](卷10《密奏》)有的在密疏的结尾处用“密”字申明,如嘉靖六年十二月,兵部会推提督团营文臣时一致推举王守仁、王宪和伍文定三人,让皇帝简用,而内阁首辅杨一清密疏举荐兵部尚书李承勋,他在密疏的最后说:“臣虽有疾家居,心不能安。乞以此意谕示内阁谢迁、张璁等拟票请旨,批出施行。臣密疏谨具奏闻。”[3](卷5《论推用提督团营文臣奏对》)也有的密疏通篇就没有出现“密”字,如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徐阶给世宗所上的《请公同票拟奏》和四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请发追贼官军粮料》等。一般地说,密疏之密,密就密在它的内容不能让除上密疏者和皇帝之外的其他人察知;密就密在密疏的上呈渠道、处理方式等不同于一般的章奏,有着相应的保密措施。只有这两方面的保密工作都做到了,才能确保密疏自上疏人手中发出,直达御前。   为了确保密疏在书写、上呈转送到最后批出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尽可能地保密,从明初起,有关密疏保密的各种相关措施,总是被不时地强调着。   朱元璋废相以前,由于明初承前元旧制,朝臣及地方官所上密疏,均经中书省丞相之手,所以才有胡惟庸“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4](《胡惟庸传》)的情况出现,胡惟庸将本来上呈给皇帝的密疏先取阅,遇“害己者”就匿而不呈,以邀截密疏,说明朝臣的密疏在直达御前的过程中保密出现了问题。为防止中书省邀截密疏,并削夺中书省的权力,朱元璋于洪武十年六月下诏,“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5](卷113《洪武十年六月丁巳》)。不久又设通政司转呈密疏,使之直达御前。胡惟庸被杀后中书省也随即罢黜,此后朱元璋重典驭下,私截密疏之事从此少有发生,因而“洪武、永乐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6](卷9)。   明代诸帝都十分注意密疏的保密。建文三年三月,夹河之役失败后,朝野上下,军中内外,咸论建文帝“勿杀叔父之谕”是“失之太仁”,翰林院侍书史仲彬“便奏几密事十二条。帝叱左右曰:‘勿泄。’因诵‘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7]永乐二年四月,礼部定给事中八人颁诏外国,已行二日。时吏科右给事(中)孙lín@发现所遣之人,“皆素非诚实者”,遂密奏皇帝。明成祖答:“此非专礼部定,吏部亦言其可使,故从之……适尔所言,慎勿泄也。”[8](卷30《永乐二年四月戊寅》)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学士杨溥密疏言事,仁宗皇帝特颁御札奖谕:“览卿所奏,为国家之计,诚合朕心,但望卿始终如一,知无不言,相朕致治,以承天休,感卿忠恳,特用酬报。今赐卿彩币一双,钞一千贯,卿其领之。”并强调:“夫几事不密则害成。”[9](卷2《密疏言事》)虽然建文帝、成祖和仁宗强调保密多是事出有因,但也说明他们都有着很强的保密意识。杨一清是嘉靖初年给嘉靖皇帝上密疏较多的人,深知密疏保密的重要性,不必皇帝经常提醒,但嘉靖皇帝有时还是出于种种原因,不厌其烦地告诫杨一清要注意密疏的保密。   只有保密意识是不够的,还须有相应的保密措施,明代对密疏的保密,从密疏的书写誊录到进呈,直到最后批出都有许多规定。   二、密疏书写与誊录过程中的保密   密疏的书写和誊录,是上呈密疏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密疏可能泄密的第一个环节。明代朝臣进呈密疏,书写与誊录,一般不能由他人代劳,多是进密疏者本人亲自执笔。天顺初年,曹吉祥叛乱,都督吴瑾察知后,“匿他所作奏,请翌日勿遣兵,第不开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