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宝钗.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评宝钗

《冰雕雪砌牡丹花》——薛宝钗的哲学与心理学赏析 夸克哲人 60位粉丝 1楼 一楼祝百度重阳节快乐。 本文总共占5层,需要一点时间,还请大家不要插楼。 顶 21 回复 2011-10-05 19:48 夸克哲人 60位粉丝 2楼 冰雕雪砌牡丹花 version 2 序 所谓”Version 2”不免显得哗众取宠,然而思来想去,还是以“冰雕雪砌牡丹花”为名:有人称赞宝钗温和善良,有人诟病宝钗冰冷虚伪,而这一题名很好的反应了本文的思路与视角。更重要的,上一篇冰雕积淀三年,这一回完稿又过三年,加之都是反复易稿、精雕细刻的作品,沿用旧名十分恰当。 三年之后,推翻重写,用意何在?心理专业的学习,生活阅历的丰富,个人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思考。这篇文章的核心并不是宝钗自身,关于生活与心灵的思索才是其灵魂。观点的更新,内容的取舍,对宝钗的论述足以取代旧稿。翻来覆去地组织逻辑,起承转合的结构总算有模有样;字斟句酌地打磨段落,贻笑大方的水平还要各位包涵。 本文意在赏析与议理,加之文风与篇幅所限,并未对诸多公案加以展开。我欢迎不同视角的朋友分享不同意见,更期待超越红楼本身的抽象讨论。最后强调,本文仅仅是对红楼人物的解读,任何思想立场或价值观念都不应看作我本人的真实选择,希望各位不要误会。 回复 2011-10-05 19:49 夸克哲人 60位粉丝 3楼 一、珍重芳姿昼掩门 “形莫若就 心莫若和”——《养生主》 “事不干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凤姐对薛宝钗的处事为人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无论金蝉脱壳时的机敏,还是招将飞符处的眼色,其言行之谨慎,令很多读者深刻印象。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兄弟姐妹的一团和气,于世故之熟稔,无怪乎黛玉以为其藏奸。 然而,翻看判词仙曲,颇为令人奇怪:读者眼中那个在人情世故中八面玲珑的她,居然被说成山中高士?教科书上那个在黑暗社会中如鱼得水的人,怎么称得上晶莹如雪?“时宝钗”的言行哪里有什么仙风道骨,在诗社里咏太极图的提议,反倒增加了她作为封建卫道士的迂腐形象。然而,然而,就是这样一副“若冬涉川,若畏四邻”的形象,也恰恰正是《道德经》中老子对得道之圣者的描述。或许这只是巧合? 相比于老子模模糊糊的强为之容,庄子笔下的姑射神人显然更有仙家气象。然而漆园吏自己也明白,鹏程万里只是浪漫的神游,画地而趋才是现实的人间。送药时嘱咐袭人不可声张,写诗时提醒妹妹注意礼教,甚至看到岫烟的玉佩,还要教导其既不可铺张浪费、又不可失于礼节,宝钗平日的小心谨慎确实有些过度。只是无论其如何世故圆滑,宝钗的动机多出于自保之目的,从未动过害人之心。滴翠亭的表演在客观上给黛玉留下了麻烦,但以邻为壑的主观想法则是缺乏文本依据的推断。 “知其雄,守其雌”,两者同样重要。弹压不轨,定要对方不敢冒犯;反唇相讥,坚决捍卫应有尊严。至于盘问西厢一事,其言语周密真可谓无懈可击,黛玉就是刀子嘴,也只能撒娇央告。“已乎已乎,临人以德”,除了机会得当,若不是对颦儿品性的肯定,想来宝钗也不会冒此风险加以规劝。要知道很多所谓纯真之人,根本不能保证其心地之纯善,飞扬跋扈的同时,反要指责别人的虚与委蛇,亦是令人哭笑不得。洞悉这世间的邪恶,却依然坚守于善良,这样的人远比那些因为单纯而不思邪念的人更加可敬可靠。保护自己,关怀他人,心机城府用于正确的选择,又有何不好呢?行走世间,善良与机警,缺一不可。 只提《人间世》和《养生主》,庄子也无非是苟活于樗下。毕竟《齐物论》与《逍遥游》,才是其名垂千古的潇洒。很多人不喜欢宝钗,都是诟病其压抑感受,迷失自我;圆滑世故,曲意奉承。人们更喜欢黛玉的孤标傲世,更推崇妙尼的冰清玉洁,哪怕是晴雯那般的爆炭性格,至少也是敢爱敢恨的真性情,敢笑敢骂的硬骨气。可是问题在于,“定乎内外,辨乎物我”,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是否会有对自我概念的如此执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睚眦必报,究竟有何意义?明争暗斗,可否令人满意?那些大动肝火的愚人闲气,那些忙忙碌碌的无尽追求,究竟是自我价值,还是自我迷失?若要踩着别人才能感到快乐,这是自尊的觉醒还是自卑的空虚?若说关照他人只是笼络讨好,是否冷漠或冲突才是正常的人际?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藏愚守拙的背后,保守的是心的淡然。明哲保身,不是为了势利钻营,而是不屑于无聊的争斗。退步忍让,不是因为苟于流俗,而是不愿被玷污了灵魂。上善若水,不与万物争的同时,更有善利万物的一面。正是那份清心自守,才能宽容颦儿对自己的醋意攻击,最终争取到黛玉的友谊;才能原谅宝玉视自己为国贼禄鬼,从未放弃对宝玉的劝谏。 说到劝学一事,宝钗义正言辞的说教显然不合宝玉性格。既然她不可能如袭人一般警之以情,那么以刀折骨的下策也是实属无奈。除了良好的意愿,更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