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课件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Human NCI-H460 lung cancer cell without treatment Human NCI-H460 lung cancer cell With Compound A treatment *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体外筛选方法的缺陷: 1、细胞毒性易显阳性,有毒物质也常常显阳性,故假阳性率高 2、非直接对肿瘤细胞作用的药物显示假阴性 3、体外细胞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肿瘤的恶性细胞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1、自发性肿瘤 2、诱发的肿瘤 3、移植性肿瘤 (a)皮下肿瘤模型 (b)腹水瘤模型 (c)原位接种模型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小鼠肿瘤模型 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株等。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 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裸小鼠移植瘤试验。 模型建立和使用应注意: (1) 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 15-20代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接种: 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皮下肿瘤模型 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 Human lung cancer NCI-H460 xenografted in nude mice without treatment Human lung cancer NCI-H460 xenografted in nude mice with Compound C treatment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腹水瘤模型 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原位接种模型 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 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 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 以国立肿瘤研究所(Nationai Cancel Institute NCI)为代表的美国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55-1985年,以动物移植性肿瘤为基本模型,以动物生命延长率和瘤重抑制率为药物活性的基本评价指标,此阶段是以化合物为本位的体内筛选方法。 1985-1990年,NCI提出并在广泛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以人肿瘤细胞株为基础、疾病本位的体外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这阶段是新旧筛选模型并存,新的筛选体系逐渐取代旧筛选体系的过渡阶段。 1990-至今,以人肿瘤细胞株为基础、疾病本位的体外抗肿瘤药物筛选体系,其目的在于发现对某种组织类型肿瘤活性强但可能对其他组织类型肿瘤活性弱的化合物。在该体系中,样品先经过9大类60种人类肿瘤细胞株进行体外筛选,结果通过评估后,再进行裸鼠体内的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研究。 * 第一阶段 样品 人肿瘤细胞株为基础、疾病本位 的体外抗肿瘤药物筛选体系 第二阶段 初筛后经评估具有抗癌活性的样品 中空纤维实验 裸小鼠体内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研究 第三阶段 具有特殊抗癌活性的化合物 系统评价、毒理学研究 * 第一阶段 样品 较敏感的2-5株肿瘤细胞,体外初筛 明显活性 体外活性综合判定15-20株肿瘤细胞株、耐药肿瘤细胞株、正常细胞株 具有选择性抗癌活性 第二阶段 体内外抗癌活性显著和(或)有特点 第三阶段 安全性、药代动力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