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知青好友胡少云
怀念潜江田湖新建队的知青好友胡少云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7 页
怀念潜江田湖新建队的知青好友胡少云
钱柏铭
一.胡少云是我难以忘怀的知青好友
胡少云曾经是原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新建队的一位老知青。
从1964年9月至1973年9月,我从武汉市下乡,在潜江浩口三才公社田湖大队务农,整整九年,都是跟胡少云在一起的。先是在田湖新建队的四年半,后来是新建队解散后又到田湖大队四小队插队的四年半。胡少云是1964年度湖北省少年体操全能冠军。他身体壮实,动作灵活,准确有力,摹仿力极强。无论干什么农活,一学就会,而且动作更加优美利落;无论看到什么舞蹈表演,一看就能摹仿到十足,并能加以创新。他十分好强,对自己要求很严,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勤恳踏实;对他人真诚,热情大方,助人为乐;他克勤克俭,对生活非常热爱,爱唱,爱跳,爱笑。他是我难以忘怀的知青好友。
二.穷则思变
胡少云1964年初中毕业于汉阳的武汉三中。他跟我一样,家庭出身不好,从小都是由收入很少的母亲拉扯大的。那时家里都很穷,几乎没有新衣服。一件旧棉衣补丁盖补丁,穿了两年后,袖子都短了二,三寸,我们还在穿;一双鞋不是等到回汉探亲还不舍得穿。好几次,我们一起在油灯下缝补衣服和鞋子。有一年农闲回汉探亲,少云带我到过他在汉阳的住所。那是在长江边上的一间面向马路的旧板房,式样和大小与我家当年租住在汉口的板房很相似。用旧报纸糊的破板壁,既不挡风也不御寒,只有最简陋的木板床和一张破木桌,出外是不会锁门的,因为真的没有值得被盗的东西。在当年的政治气候下,为了实践响应政府号召的诺言,为了脱离受歧视的家庭环境,更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们毅然的走上下乡的道路。下乡当知青时,我不满十六,他也不过十七岁。他就对我说过:“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富。”
照片:胡少云(前排左一)和新建队老友1965年合影于武汉长江大桥旁.jpg
三.耐心教我,帮我,是我的师傅。
在武汉市52个下乡知青组成的田湖新建队,少云是耕田组最早的成员,我是半年后才加入进去的。田进贵,许志云,张家高,楊先义等四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农师傅教我们用牛,耕田,耙田,耖田。这时,少云已经成了用牛干活的能手。老农师傅教我以后,他很耐心地教我如何控制耕牛,给我示范如何又快有准地套好牛,帮我调校轭头绳子。还把自己最好用的牛鞭子送给我。遇到难耕的田,他总是一马当先,在前面给我开路。他喜欢大声叫喊:“嘚,驾!快冲呀!”像驾着骏马在奔驰一样。他翻耕过来的泥块厚薄均匀,深浅一致。纵向一看,一垅一垅的,都呈一条直线。一棱一棱略带弧形的泥块,像一摞一摞摆放整齐的黑瓦,非常漂亮。他耖过的田,平整得象镜子一样。他办起事来非常讲究效率,而我无论怎样努力,也赶不到他每天的劳作量。我从内心里喜欢他,尊重他,佩服他。下乡九年,我干农活都是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在好多事面前,如搓麻绳制作比大拇指还粗的耕田用的缆绳,制作细细的赶牛鞭子,调校耕犁的角度;如种菜,养鸡,玩乐器,他都耐心教我,帮我,是我的师傅。
我们在田湖新建队踏实苦干,在农活方面都能独挡一面。周边生产队的干部及老农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经过下乡务农四年半的磨练,又参加了华中农学院的农学函授学习,52个新建队的男女队员,几乎个个成了种田的行家。因此在1969年春,田湖新建队解散后,原新建队员分成知青小组再插队到田湖大队其他的六个生产小队,是大受欢迎的。
插队到田湖四队后,我们照样还是一往直前地拼搏着干活。春耕农忙时节,平整水田,第一遍,先要耕田,翻耕表层的泥土。第二遍是要耙田,就是把翻耕过来的泥块耙碎,耙平。第三遍是要耖田,就是把一块田里还有高低不平的地方用耖子耖平整。育水稻秧苗的苗丘田,则要三耕三耙三耖。田湖大队的大部分水田都是湖区开垦出来的,泥土里有很多破碎的蚌壳,菱角刺。农民都喜欢耕田,而不喜欢耖田。因为打着赤脚耕田可以跟在已经犁出的平沟里走,就不会伤到脚。耖田就是容易伤到脚的。光着脚,人赶牛跟在耖子后面大步走,耖子翻出来的蚌壳和菱角刺极易划破脚底脚面。一天下来,脚被划开8条10条伤口,是很平常的事。所以,队里老农大多不想干这活,在少云的带动下,我俩就主动将田湖四队耖田的活差不多全包起来了。生产队的牛是分散给老人喂养。好用又温顺听话的牛都留给他们自家人用了,剩下几头不听话的牛是没人愿意用的。我和少云每天高高兴兴地牵上这些牛,去干多数老农不愿做的农活。耕田,打耙,赶耖,我俩一干就是两年多。有时脚被刺破,包扎一下再接着干。我俩总是相约为伴,一起赶牛干活。高兴的时候,常常会高歌一曲,你追我赶。风里来,雨里去,合作无间,似乎也不觉得苦和累。因为我们以前在田湖新建队的四年多也是这样干过来的。
四.文艺演出和创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