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思想体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道没有形状和内涵,所以不能给它起名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用当今的眼光来看,可以说“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动力〕有限宇宙大爆炸,释放出巨大能量,银河系、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地球仁的生命,都受益于此。 为了表述方便,老子又创造了三个名称:无、有、玄“无”是道的另一称呼,“有”是由“无”生出的包括天地在内的能量变化形态,“玄”是“无”和“有”的总的来源,暗示出“道的背景,进而暗示出世间万物相互对立、依存,都是道的作用。 (二)道的作用 老子认为“道”的作用,第一个特征是空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章)。按:冲又写作盅,是空虚之义把空虚作用称作“谷神”,并用雌性生殖器“玄牡”和风箱做比喻:“谷神不死,是谓玄扎,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6章)“天地之间,其中犹聚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第二个特征是没有形迹:’’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4章)“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4I章)第三个特征是无处不在,无细不及:“大道泛兮,其可左右”(34章)。第四个特征是质虽小力量最大:“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犯章)〕第五个特征是公平无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5章)“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56章) (三)道的物质性 老了对“道”的物质性是肯定的,并对“道”的物质性做了一番描述: 道之为物,惟忧』准虑。惚兮忧兮,其中有象; ,比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21章) 老子承认人对“道”的物质微粒感觉不到:“视之不见 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 章)」老子认为“道”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失,可以为天下母。(25章)老子还认为“道”的运动逞往 复周期性:“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大 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反者道之动,弱者 道之用”(40章)。老子还大胆推测“道”还有一个背 景,这就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25章)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即道是有限宇宙, 自然是无限宇宙。 (四)道的品格 “道”本来没有精神,但是老子认为,既然道是天 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来源,那就存在着人类追根 寻真的东西,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品格。其伟大精 神品格,可概括为造福万类而无功无誉:“万物恃之 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 欲,可名于小。(34章)道的作用是全一性,从不偏 执一面,没有私欲功利目的。 (五)哲学基础 老子有两句著名的哲学命题:“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见前释。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住《老子》思 想体系的脉搏了。关于阴阳的正确解释,《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论中说:“阳化气,阴成形”。分明在 说:阴聚为形体,阳散为能量。宋代朱熹更悟出:“阴 阳本为一物,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非 直有二物相对也”。邵雍也说:“形以寓气,气附于 形。”由此可解出老子的哲学命题:万物以阴为载体, 以阳为能量,以虚气为调和。 (六)对道的评价 老子对道的评价有两点:一、道对人的益处是普 遍的,对待善人,是善人之宝,对等不善人,是不善人 的庇护所:“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62章);二、 道是最高学问,无物可比:“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 肖。夫唯大,故似不肖。(67章) 二、德 (一)“德”和等次 “德”是人对“道”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道者通 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礼·曲礼上》注引)老子 认为“德”有上下等次之分,“上德”合于“道”。上德之 人不寻求个别局部规律,所以结果得到整体的永恒; 下德之人追求个别局部规律,所以结果失去整体的 永恒:“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德。.,(38章)上德之人不做偏执一面之事,而且没有 个人私欲功利目的;下德之人做偏于一面之事,而且 怀有个人私欲功利目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 为之而有以为。(38章) (二)仁、义、礼的等次 老子认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 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38章) “上仁”的等次比“上德”低,而又高于“下德”。上仁之 人去做偏执一面之事,但没有私欲功利目的。“上 义”的等次与“下德”相当。上义之人去做偏执一面之 事,而且含有私欲功利目的。至于“礼”的等次更低于 “上义”,“上礼”之人去做偏执一面之事,强迫别人随 从他。道、德、仁、义、礼之间,老子认为道德是根本, 礼制是末梢,仁义低于道德而又高于礼制:’‘故失道 然后德,失德然后仁,失仁然后义,失义然后礼。夫礼 者,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