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医学全书》.doc

  1. 1、本文档共8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士铎医学全书 主 编 柳长华 副 主 编 徐春波 乔海法 王燕 编写人员 柳长华 徐春波 乔海法 李玉清 张增敏 成建军 陈 婷 玄振玉 王 燕 中国中医药出版 前言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同时著书立说很活跃,医学著作大量面世,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草学在明代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内容之丰,观点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历代难以与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被誉为“天下第一药典”。全书52 卷、62目,载药1892 种,附本草实物考图谱1110 幅,附方万余首。他“奋编摩之志,修纂述之权”, 考书八百余家”,“剪繁去复,绳谬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在药物分类、鉴定、生药、药性、方剂、炮制、编写体例等许多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其刊行以来,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青睐,在中国药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多种译本流传于世界诸多国家,其成就已远远超出医药学的范围,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除时珍之卓越贡献之外,还有缪希雍的《 神农本草经疏》 ,是对《 神农本草经》的阐发和注释,与其一生药学经验的总结,详明药理及病忌、药忌,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更有清代张璐的《 本经逢原》 ,其药物分类舍弃《 神农本草经》 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划分,体例以药物性味为先,次以主治、发明,内容广泛,旁征博引,参以个人体会。全书以《 神农本草经》 为主,引申发明,凡性味效用,诸家治法以及药用真伪优劣的鉴别,都明确而扼要地作了叙述,使“学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黄绳墨”而“足以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约言》,汪昂的《本草备要》,徐灵胎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之《神农本草经读》,张志聪之《 本草崇原》 等,这些书也都各具特点,流传甚广。 明清时期基础理论的研究仍以《内经》以来所形成的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地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如明代的张景岳等十分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把命门看成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并受朱震亨相火论的影响,把命门、相火联系起来,在临床上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等。关于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有些医家对脑的功能有新的记述。如李时珍有“脑为元神之府”,江昂记有“人之记性在脑”,喻嘉言有“脑之上为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等记述,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临床各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时医学十分注意临床观察,临床经验丰富。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及四诊八纲,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脉学著作,该书以歌诀形式叙述介绍了27 种脉象,便于学习、理解、诵读和记忆,流传甚广。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地指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苟能于此八个字认得真切,岂必无古方可循?”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他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 内科医著明清时期很多。薛立斋的《内科摘要》一书,首开中医“内科”书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确中医内科的概念,使内科病证的诊治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从学术理论方面,以温补学派的出现和争论为其特点。其主要倡导者有薛立斋、孙一奎、张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观点是重视脾肾。薛立斋注重脾肾虚损证,重视肾中水火和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温补派的中坚张景岳的《 类经附翼》 《景岳全书》,原宗朱震亨说,后转而尊崇张元素和李果,反对朱说,力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极力主张温补肾阳在养生和临床上的重要性。李中梓则在薛立斋、张景岳的影响下,既重视脾胃,也重滋阴养阳。温补之说,成为明清时期临床医学发展上的一大特点。 温病学派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叶天士的《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开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法则。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乃继承叶氏温病学说,但提出了温病的传变为“三焦由上及下,由浅入深”之说,成为温病三焦辨证的起始。其他如王孟英的《温热经纬》 等著作都丰富了

文档评论(0)

nnnn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23003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