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线交易行为主体理论之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内线交易行为主体理论之发展

從證券法內線交易理論論我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之規範 第三章 美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理論之發展 如同美國律師協會所述,一般投資人對內線交易行為之恐懼感, 是對證券市場潛在之侵蝕 1 。正因為此種深刻體認,美國早在1934 年 即針對證券市場上之詐欺行為制定一般 禁止規範,成為內線交易禁止 規範之始祖。在本章第一節中,將針對美國在內線交易規範上之依 據,以及法院及證管會在對抗內線交易時所採取之態度,歸責理論演 變做一介紹。在本章第二節中,本文將基於第一節所提出之理論基 礎,進一步分析與檢討各種理論所衍生之問題,以及理論間之相互協 調與衝突。 第一節 美國法院判例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理論 之建構與變動 第一項 規範之源頭 美國國會在 1934 年制訂了證券交易法(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基本上這套法規乃延續美國1933 年證券法(The Securities Act ) 之架構並加以修正而來,以作為規範證券市場上買賣證券行為之基礎 法規,並保護投資人以對抗證券市場上不公平之人為操縱與詐欺行 為。在 1934 年證券交易法中特別用來規範內部人交易之條文乃第 16 條( b )項,其條文意旨在藉由處理公司內部人短線交易(short-swing transaction )之後,不法利益應否歸入於公司之問題,以降低內部訊 息之不當濫用行為 2 。從條文文義來看,該條項對於內部人交易採取 機械而客觀的禁止方式3 ,不論係出於何種目的或實際上有無利用內 部訊息,凡內部人買進與賣出公司股份之間隔時間在六個月內時,其 1 See ABA Comm. on Fed. Regulation of Sec., Report on the Task Force on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 Part I :Regulation Under the Antifraud Provisions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4 Business Law 223, p225, 1985. 2 See Larry D. Soderquist Theresa A. Gabaldon, Securities Regulation, Foundation Press, 5th Edition, 2003, p529. 3 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研究—美國法為中心之法律與經濟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 究所博士論文, p.162-163 。 39 第三章 美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理論之發展 所獲利益即應歸入( disgorge )於公司。由於本條項規範之粗略,導 致在實際規範之執行上,無法達到明文揭示欲防止不當濫用內部訊息 之立法目的。其所網羅到的交易行為大多為無心利用內部訊息,卻疏 忽了買進賣出期間限制規定之行為人;真正有心利用內部訊息之內部 人,均可輕易地以迂迴交易方式而避免本條之追緝。是故論者多認為 本條在事前防範內線交易之作用上,其成效實為有限。 反觀證券交易法第 10條 (b )項則屬於一般反詐欺條款 (anti-fraud provision )之規定,原本並非專門為了規範內線交易而制定,而是為 4 ,並針對證券市場上任 了補充1933 年證券法第 17條( a )項之不足 何人使用不當或詐欺之手段使投資人受到損害之行為立法加以規 範。惟在實際運作之下,美國法院以及證管會( SEC )反而廣泛地使 5 來規範內線交易行為,認為在特定情況下擁有內 用第 10條( b )項 線消息之人,若未將該消息公開揭露並進而於證券市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