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1 - 副本.pptVIP

  1.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1 - 副本

* 4、情节的生动与丰富的完美融合 一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一般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但有主有从,有隐有现,相互衬托,突出主线。 另一方面,注意打破古代戏剧的程式,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 5、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 《哈姆雷特》的语言丰富,表达形式多样。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剧作语言丰富多样,生动有力。据说,他的剧本总词汇量达17000多个,是世界上使用词汇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哈姆雷特》的语言表达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与所处地位、环境。作家还时而用诗体,时而用散文体,既有深奥的哲理性议论,又有尖刻的俏皮话。此外,作家还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寓意深刻又形象生动。 * 性格化语言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 他热情、深沉、敏锐,善于思索,英武多才,在人文主义思想熏陶下,对世界和人类怀有美好的希望和憧憬。在他看来,人世间决不像教会所宣扬的那样是烦恼的场所,而是美好的花园。他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莎士比亚创作的意义 莎士比亚艺术对于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启蒙文学家公开打起莎士比亚的旗帜,提倡新文学。 伏尔泰第一个向法国人民推荐了莎士比亚;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以莎剧为范例,反对僵死的古典主义; 歌德在莎士比亚的启蒙下摆脱了宫廷文学的影响,他在《莎士比亚的命名日》(1771)这篇演说中谈到学习莎氏是他创作的转折点:“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说我一生都属于他了。”“我毫不犹豫地将古典戏剧像敝履一般抛弃了。” * 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把莎剧视为典范,当做他们美学理论的依据。莎士比亚创作无比丰富和自然,对于现实的无情揭露,富有诗意的热情,给他们很大启发。 20—3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打着莎士比亚的旗帜与古典主义进行斗争,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把莎士比亚当做近代艺术的代表,并学习莎剧,写了《欧那尼》,在舞台上一举击败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写《拉辛和莎士比亚》,作为他的文学宣言,提出要学习莎士比亚,创作新文学。 现代派作家学习他对异化的描写,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残局》重复了《李尔王》的残局。 * 莎士比亚在中国 根据已经发现的史料看,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是由外国教会人士介绍到中国来的。清咸丰6年(1856),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里面提到“舌克斯毕”,即今天通称的莎士比亚。光绪8年(1882)北通州公理会又刻印了美国牧师谢卫楼所著的《万国通鉴》,其中也提到“英国骚客沙斯皮耳者,善作戏文”。 我国晚清思想界的严复和梁启超最早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严复译为“狭斯丕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1902)中译为“莎士比亚”,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亚译名的来历。 * 莎士比亚早期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我国最先翻译出版的是英国19世纪散文作家兰姆姐弟用散文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出版于1903年。 1904年出版了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全译本,改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林纾是不懂外文的翻译家,因此他翻译每一本书都要有一个合作者,别人按着原文著作逐字逐句把意思说出来,他就坐在一边用文言文写成文章,往往口述者的声音刚刚停止,他的文章也就写成了。这种译法当然只能意译,而且很不准确,但在当时却对介绍外国文学起了巨大的作用。 * 莎士比亚剧本演出和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五四运动后才开始介绍到中国。田汉、曹禺等都翻译过莎氏的个别悲剧,莎氏的一些主要戏剧如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和《第12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雷特》,都曾在我国舞台上演过。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译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版,主要译者有朱生豪、曹未风和梁实秋。朱生豪(1911-1943)从24岁起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