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者”与“长须鲸”——“米格”-23对中国战机技术发展的意义[策划].doc

“鞑靼者”与“长须鲸”——“米格”-23对中国战机技术发展的意义[策划].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鞑靼者”与“长须鲸”——“米格”-23对中国战机技术发展的意义[策划]

“鞑靼者”与“长须鲸”——“米格”-23对中国战机技术发展的意义“米格” 一23战斗机是苏联“米格” 飞机设计局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苏联空军所开发的前线战斗机,西方称其为“鞑靼者”。作为与西方国家所装备的F一4 “鬼怪”II和幻影F1相抗衡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正是从“米格”一23战斗机的设计开始,改变了空军前线战斗机一直坚持的简单、轻巧和大量生产的思想,开始从技术上重视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的作用。同时,为了适应苏联军队在大规模战争中执行高强度作战的需要, 在设计上大幅度提高了前线战斗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航程和作战半径。“米格”一23最大的设计特点就是可变后掠角的机翼设计,但是“米格”一23设计上最有特色的变后掠翼却没有在中国任何一种战斗机上得到采用,国内曾经准备借鉴“米格”一23变后掠翼设计的型号也没有得到发展。变后掠翼的应用可以说是上世纪6 0年代国外飞机设计上的一个阶段式的代表,而中国也是五大国中唯一没有将变后掠翼技术发展到样机阶段的国家。长期利用仿制苏联战斗机来促进技术发展的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米格”一23样机的情况下进行仿制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惯例,但是“米格”一23这种装备了很多国家的第二代战斗机,却并没有得到中国航空技术人员的认同。中国在开发能够对抗国际第二代战斗机的新一代战斗机时,并没有采用仿制“米格”一23的传统方法,而是利用引进“米格”一23样机所获得的技术来改进自己的歼8战斗机。具备独立研制作战飞机能力的国家必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战胜要求来进行飞机的设计,符合一支军队需要的装备却并不一定会适合另外一支军队的要求, 当一个国家想要有效的使引进的装备发挥战斗力只有两种方法,其中一个就是修改战术和装备体系来适应这种装备的要求,这个方法往往要受到技术上的限制或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 另外一个方法则是取这种装备的优点来改进完善自己的装备以适应战术的需要。采用后一个方法对于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进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完成的产品却能够更好的满足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米格”一2 3在国外的广泛装备和在国内只对部分设计进行了有限利用,除了因为中国航空工业已经不再是刚刚建立起来时的弱小, 中国战斗机技术经过了十余年艰苦的发展后,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独立的科研体系的原因之外,“米格”~2 3的变后掠翼结构设计和苏联空军独特的战术要求,导致“米格”一23本身在设计和使用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无法在技术上和战术上都满足中国空军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米格”一23战斗机变后掠翼的设计特点采用可变后掠角度的机翼是“米格”一23区别其他“米格” 战斗机的典型特征,作为苏联第一种采用变后掠翼设计的战斗机, “米格”~23在战斗中却被美国海军同样采用变后掠翼的F一14战斗机所压制。“米格”一23这种强调空战性能的苏联前线战斗机被以拦截为主的F I 4所压制,不能不注意到这两种飞机在变后掠翼气动和结构设计上的不同考虑。在分析“米格” 一23性能和应用之前首先对它的变后掠翼设计进行了解,就可以更加清楚的掌握这种飞机在技术和应用上的特点。苏联空军非常重视战斗机的野战机场使 。用性能,尤其是在冷战中空中打击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的影响下,苏联空军对于机场安全的担 t3也就越来越强烈,苏联空军为了在战争条件下使战斗机具备尽可能好的生存性和有利于紧随作战部队推进,在上世纪6 0年代开始要求苏联各飞机设计局开发具备短距离起飞和降落能力的新型战斗机。苏联在l967年的航空节上一次就拿出了四种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方案,可见苏联空军对于战斗机降低对机场依赖能力的需求之迫切。垂直起降超音速战斗机所具备的起降性能无疑是最符合苏联空军战术要求的机型,但是技术上的难度完全无法使苏联空军战斗机在实际应用上采用这种技术,因此具备短距离起降能力又在技术上较容易实现的可变后掠角的机翼,就成为了在性能、成本与技术难度之间更加平衡和更加容易实现的选择。通过对战斗机短距离起飞所需要的不同方案的技术和成本方面所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出苏联空军在“米格”一23战斗机和苏一17战斗轰炸机上采用变后掠翼技术,其最根本的要求是就是为了提高飞机的起降性能,保证作战飞机可以利用尽可能简单的基础设施来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要求,这个简单而直接的技术思想和发展观念也就直接体现在了“米格”23战斗机的设计之中。“米格”一23战斗机采用了带有4度下反角的悬臂式上单翼,整个机翼由固定翼段和外侧的活动翼段组成,其中固定翼段是中段机身联接机翼的主要承力结构。固定翼段由前部的大后掠角三角翼和后部的中央翼盒组成,采用铝合金铆接蒙皮的前部三角翼采用了70度的前缘后掠角,后方的中央翼盒为带有整体油箱的合金钢焊接结构承力件。中央翼盒的结构分为两侧隔舱和中央隔舱三个部分,两侧的隔舱外侧为可活动外翼面的转轴与控制机构,由钢结构焊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