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文学批评教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崇尚清新自然之美 池塘春草谢家真,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赞美陶诗有一种天然浑朴之美,铅华落尽,真淳坦露,这是元好问心仪的最高境界。 赞赏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诗句的清新自然,讥讽陈师道闭门索句的徒劳费神。 他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四首》其四说:“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颇怪今时人,雕镌穷岁年。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愚轩,赵元的号,金代著名盲诗人,与元好问是世交。元好问赞赏他“论文贵天然”,同时称许陶渊明“直写胸中天”,指出天然与雕饰是分辨真品与赝品的界限。 三、崇尚崇尚雄浑、刚健之美 元好问生活在北方,禀赋了北国文士刚健豪迈的性格,自然向往豪迈刚健的诗文风格。 元好问在论诗诗中极力推崇建安风骨,推崇北国的刚健之音、豪放之作。 第二首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第三首说:“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第五首评阮籍之诗,对其纵横诗笔和不平之气予以了高度肯定。可以说这是全组诗的主旋律,后面如第七首:“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如第二十四首评秦观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等等,都是环绕同一宗旨而展开的论述。而这组诗歌本身,就具有一种挟风带气的阳刚之美。 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穷而后工 无法之法 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别才别趣 兴趣 妙悟 词别是一家 二、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2.简述苏轼平淡自然的文学观。 3、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4、简述朱熹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5、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基本结构。 6、简述严羽的“兴趣”说。 7、简述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 8、简述严羽诗论的贡献。 9.元好问的文学观点主要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黄庭坚的“以理为主”诗歌创作理论? 2.谈谈你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学观点的理解。 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严羽所批评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4.试析严羽的诗歌审美特征论。 5.结合作家创作,谈谈你对“妙悟”说的理解。 6.结合具体诗人作品,谈谈你对“心声心画总失真”这一观点的看法。 (二)有法与无法 无论是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内容,还是追求超尘绝俗的诗歌品格,黄庭坚都反对那种刻意求奇、生硬雕琢的作法,而标举“不烦绳削而自合”、“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如山高水深”的自然化境: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为不知者道哉!(《题意可诗后》) 在这里,黄庭坚把庾信的诗和陶渊明的诗相比较,指出前者有意于为诗,后者不烦绳削而自合;前者奇崛,后者自然。它们虽然被统一于“不俗”的总体境界中,但我们还是能看出黄庭坚更偏爱自然平淡的诗风。 黄庭坚反复地强调“不烦绳削而自合”,并不代表他废弃了所有的创作法度,相反,他强调诗文创作要有谨严的法度。他十分重视锤炼诗文的字句,精心结构篇章,做到篇有法,句有眼。法度从那里来?他认为学习是熟练掌握作诗之法的有效途径。因此他强调多读古人的书,从前人的文章诗句中学习作诗的法度。 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答洪驹父书》) 读前人书,学前人作诗为文之法,目的并不是仅以前人绳墨来限制自己,而是要超越法度,即所谓从有法入而泯然于无法,使自己的创作达到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自然境界。黄庭坚的这种创作哲学即有法和无法的辩证关系论,对当时和后代的许多诗人和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吕本中就以此说为基础提出了“活法”之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夏均父集序》)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说和黄庭坚的“觅句真成小技,知音定须无弦”(《荆南签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见惠次韵奉酬其四》)及“无斧凿痕”的理论要求是一致的。 (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1、“点铁成金”——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活用 “点铁成金”一语出自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