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docVIP

-文化软实力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软实力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

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 作者:沈壮海 来源: 时间:2011-03-22 10:06:45 点击量:3504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课题《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07JZD0003)的研究成果。沈壮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努力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有效探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文化国力”的角度解读“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并从中与外、古与今、一与多、大与小、强与弱等矛盾关系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从硬化、聚化、涵化、内化、转化等能力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路。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话语;境遇;道路 近年来,如何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日趋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公共议题”。不同学科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聚焦,进一步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扩演为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话题之一。然而,在当代中国,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与此相应,在当代中国,到底应当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当下的研究热潮仍尚未将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涤荡清晰。如何努力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面临的“中国境遇”,从而有效探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仍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 提升文化软实力,明确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近几年的事情。2006年11月10日,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基于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需求强劲提升、社会文化生活日趋多样活跃等文化发展新课题的分析,提出了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课题。此后,在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8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又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角度论述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问题。在此基础上,同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运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核心语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可以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即中共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总括。 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凝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新特点的自觉体认,对文化发展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进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深刻洞悉,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指向与客观规律的准确把切,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发展问题不断探索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 对于党的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我们需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解读与理论构建。然而,我们在看到当代中国学界沿此路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下不少的研究,正陷入简单“跟着说”——简单而又紧跟约瑟夫·奈“软实力”之说的迷局。约瑟夫·奈这位“软实力”概念的明确提出者及“软实力”理论的系统阐发者曾于2004年在其著《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中,以难以抑制的兴奋讲道:“软实力”这个概念提出后,“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一概念进入公共话语,被美国国务卿、英国外交大臣、政治领袖、社论作家和全世界的学者广泛使用”Joseph?S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c Affairs,2004,Preface.。当下不少以“跟着说”为特征的关于软实力及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将约瑟夫·奈烘热为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几近家喻户晓的人物,无疑更会强化约瑟夫·奈看到自己所提出的概念成为“街谈巷议”后的兴奋。 为何说以“跟着说”的思维对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之论会陷入理论的迷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为何提出?所指何物?意蕴何在? 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理论的系统阐发,集中呈现在他的三部著作中:《注定领导》(Bound to Lead,1990)、《美国力量的悖论》(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2001)和《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2004)。作者提出并阐发“软实力”理论的目的,一以贯之地体现于这三部著作之中,即在不断变幻的世界格局中,更加牢固地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确保美国在当今世界能够“注定领导”。不论是《注定领导》中对盛极一时的“美国衰败论”的迎头痛击,还是《美国力量的悖论》中“提醒应当警惕发生‘胜利主义’这种与‘衰落主义’相对立的错误”,抑或是《软实力:世界政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