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单层模型的启示 边界范围与地块形态在变形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褶皱发生部位与平面应力分布是对应的 褶皱数量少,失稳阈值在缩短10%以上才出现 双层力学模型的变形稳定性方程 修正的Von Kaman薄板方程: 双层力学模型的应力分布与变形 双层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性质各有不同: 分成两部分后,最少必须考虑二维变形; 由于下部的顶托,上部更易发生褶皱; 由于上部的负载,下部更易发生断裂; 有润滑层的双层结构模型则会增加层间相对滑脱的机率。 双层力学模型的变形特征 双层模型的启示 褶皱失稳阈值比单层时大大降低 褶皱数量和规模更接近实际情况 上下部位的变形差异极为明显 滑脱从层间到层内全面发育 多层与双层模型的异同点如下: 多层力学模型的应力分布与变形 两者的受力状态及变形方式定性相似; 但多层模型更可能出现层间不协调变形,使各层的几何形迹及其空间分布不同; 总之,多层模型层间不协调的机率增大,各单层的变形形迹有所区别,且目前还不能建立可供解析与计算的显式本构方程。 由此可以看出多层模型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时空复杂性模型 七层流变模型的挤压-剪切实验 七层流变模型的实验目的主要是定性地直观再现区域构造景观与垂向构造格架,确定不同层位、不同部位和不同构造(组合)的力学性质及几何特征   七层模型与遥感影像在整体格架上的相似性,折射出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程度的可靠性。  模型与实际现象在剖面方向的构造变形,仍然定性相似,相应部位可以逐层对比(左图:模型中部北西向切片;右图:铜陵矿集区中部的冬瓜山矿床北西向钻孔剖面)。   冷冻、切片与剥层的方法揭示了七层模型在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中的变形特征,澄清了实际现象中的诸多疑问。 七层模型的特征: 层间不协调褶皱 南东角部 北西角部 90° 逆冲断层 大地构造位置图 (据刘文灿等) 构造变形期次(刘文灿等        李东旭等) 野外观测与地质模型 S —T21构成印支-燕山期构造层 野外观测印象:构造基本特征 边界断裂 顺层滑脱 层内褶皱 1:5万遥感影像多波段合成图 主体构造:北东向褶皱群 构造岩 三叠系构造岩 构造岩 泥盆系 石碳系 二叠系 有定向的细碎裂岩 初糜棱岩 有定向的碎裂岩 正常沉积的砾岩 1:5万构造纲要图 地质模型的基本要素 边界断层确定了独立变形的边界 北东向褶皱群是区域构造的主体成分 北西向左行走滑断裂活动明显 北东向顺层滑脱普遍发育 理论分析与力学模型 构造-力学模型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种构造力学模型,都必须首先考虑模型的边界约束,受力条件,变形方式,模型结构与物质性质  剪切与拖带造成的北东与南西两部位的盆地景观 南东部位边界发生转折的现象 模拟检验:剪切与拖带效应: 确定力学模型边界的依据 繁昌 宣南 受力点位置 南东边界处为主受力点,施力方向主要由南东向北西推进 变形过程中的四步递进变化 挤压-剪切-旋转-拖带 力学模型的受力与变形方式 模型的边界约束与变形方式 刚性边界约束 模型受力与变形方式 褶皱表明在粘弹性变形范围之内-即流变变形。 理论分析与变形实验都应该在这一范畴中进行。 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从野外和实验先行验证的结果都表明,变形真实过程是先压后剪。 变形过程中的多层结构效应必须考虑。 从矿集区的地块长、宽和地层厚度看,可将其看 d 作薄板模型 物性参数与变形条件 根据野外观测与室内鉴定的结果,铜陵地区构造-力学模型的层数应确定为以下七层,从老到新依次为: PrS(基底岩系),S,D,C,P1,P2,T1-2; 在每相邻两层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层间滑脱 构造-力学模型的结构层数 铜陵地区构造-力学模型 是一个依次经历先压后剪的、有刚性边界约束的多层粘弹性薄板模型,即非牛顿、非均一、有缺陷的连续介质型夹心薄层板流变模型 实验研究与流变模型 使实验结果与野外景观定性相似; 对理论分析所获得的认识进行验证; 建立完整、直观、系统和具体的区域三维构造图形。 变形材料与变形条件的确定 根据相似原理确定并实现以下内容: 材料的相对物性参数:软硬相间 各层相对厚度:根据出露地层的厚度 驱动机制:先压后剪 变形性质:粘弹性变形范畴 变形阶段:挤压-剪切-旋转-拖带 流变材料配制原则与材料类型 材料配制原则: 材料之间的粘度比;材料粘度与应变速率比; 各层物性有差异,总体保证粘弹性 材料类型与配制: 高分子材料:明胶,硅硐,凡士林 粘土材料:现代河泥,中更新统网纹红土 岩粉材料:砂岩,大理岩,石膏 (粉碎为1mm, 0.5mm, 50目,100目和200目) 流变模型的变形关键:非牛顿型流变 三条保证变形定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原理 过程性质相同;同名物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