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帝雉是1906年英国
Syrmaticus mikado Mikado Pheasant帝雉是1906年英國 W.Goodfellown 鳥類採集家於阿里山發現。帝雉為台灣雉科分布海拔最高者,可達3300公尺。棲息於原始針闊葉混合林中,習性隱密,機警而安靜,慣於晨昏在森林邊緣沿步道兩側覓食,以植物嫩芽及昆蟲為食
黑長尾雉是台灣雉科中海拔分布最高的,從一千八百公尺至三千三百 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或針葉林、箭竹林都可以找到牠們的蹤影。
牠是由古菲洛(Walter Goodfellow) 所發現的兩根尾羽於1906年被鑑定的 新種,發現的過程充滿傳奇的色彩,也引發了歐美鳥類學家對於台灣鳥類研究的興趣。學名與英名中的「mikado」是為了尊崇日本天皇而命名,但是牠從容 鎮定的儀態,也為牠贏得了「迷霧中王者」的美譽。黑長尾雉喜歡坡度陡峭的地區,生性謹慎隱密又安靜,常在濃霧或下 雨前後在步道兩旁或林緣地帶覓食。以蕨類植物嫩芽、野草莓及昆蟲為食。 牠與藍腹鷴最大的不同處是,藍腹鷴有鮮紅的腳,而黑長尾雉的腳則為藍 黑色。牠們都曾因為豔麗的羽色而面臨強大的獵捕壓力,並在1966年名列 紅皮書,為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近年來則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及國家公園 的保護下,族群數量穩定,並於近年脫離瀕危動物之列。
由於黑長尾雉對於台灣的賞鳥人而言具有極特別的意義,因此被中華 民國野鳥學會選為會鳥,成為台灣野鳥的代表。
Lophura swinhoii Swinhoes Pheasant
藍腹鷴體色華麗,為台灣鳥類中體色最艷麗者。分布海拔較低處,對棲地要求非常高,僅棲息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原始闊葉林底層,習性安靜隱密而機警,於晴朗之清晨或黃昏較易觀察到其蹤跡。以植物嫩芽、漿果、昆蟲及蚯蚓為食。藍腹鷴是台灣特有種雉科裡羽色最豔麗的,也是最早引發歐美人士注意台灣自然環境的典型代表動物,牠分布的範圍由海拔二百公尺的闊葉林至二千三百公尺的針葉林。 早期的西方探險者較不易深入台灣的高山,因此牠在1862年被史溫侯 (Robert Swinhoe) 發現,比黑長尾雉早四十年。藍腹鷴以植物嫩芽、漿果、昆蟲及蚯蚓為食,生性安靜隱密,只有在清晨或黃昏才容易觀察到牠踱步於森林小徑。 當發現人跡時,通常倉皇地起飛逃離,並發出尖銳的喉音。由於其豔麗的外表及分布的特性,遭受獵捕及棲地破壞的壓力極鉅,至今仍為稀有的鳥類。 列名於「瀕臨絕種類野生動物」的藍腹鷴,近年以來雖然因為國家公園的設立以及保育工作的推動,而稍有喘息的機會。但棲息地的喪失以及獵捕的壓力,仍然使牠們身陷困境之中。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White-throated Hill Partridge
深山竹雞可說是森林中的隱士,雖然族群數量尚稱豐富,廣泛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闊葉林,但因生性隱密,幾乎不可能見到,想一親芳澤,可還真得有三顧茅廬的毅力。平時於森林底層安靜潛行覓食,以植物嫩芽、種子、漿果及昆蟲為食。於清晨、黃昏時常吵雜的鳴唱,聲音相當特殊而易於分辨。台灣山鷓鴣生活於三百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闊葉林下層,常於林間開闊的區域內活動,以植物嫩芽、種子、漿果及昆蟲為食,生性隱密,是台灣特有種鳥類中極不易見到的一種。台灣山鷓鴣與黑長尾雉和藍腹鷴兩種威名遠播的台灣特有種雉科相比,牠雖也有傲人的羽色,不過體型卻小許多,也沒有長而美豔的尾巴,不過牠們的「難見度」卻不遜於黑長尾雉與藍腹鷴。當牠們三五成群漫步於幽暗的森林底層時,即使擁有如此美麗的羽色,看來也像是一團團向遠處移動的絨球。當你身處山林內,就算是無緣相見,也不會錯過牠們由低而高的鳴唱。由於台灣山鷓鴣棲息的原始闊葉林遭到了大幅度的破壞,因此讓他們的生存備受威脅。加上牠們的蹤跡不易發現,更加難以進行觀察,人們對於牠們的瞭解更嫌不夠。列名於「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的台灣山鷓鴣,亟需你我加以關心。
Pycnonotus taivanus Formosan Bubul
烏頭翁是白頭翁的表兄弟,但在地理分佈上則有有趣且明顯的分隔,烏頭翁僅分佈在西部楓港以南至東部花蓮一縣以東的平野地帶,和白頭翁的分佈有奇妙的地理隔離現象,但近年發現兩者分佈的交界處有『雜頭翁』出現,為兩者的雜交種,此一現象值得注意。烏頭翁除了外型,其餘習性均和白頭翁類似。烏頭翁與台灣最普遍的白頭翁極為類似,牠們的鳴聲、行為、習性及 生態需求也無明顯差異,分辨的方法就在於烏頭翁的頭頂皆為黑色,白頭翁則由眼睛上方至後頭有大塊白斑。烏頭翁是屬於中低海拔的鳥類,樹林、果園、公園都是牠們活動的場 所,也經常出現在人類居屋的附近,常成群追逐鳴叫,頗為喧鬧。烏頭翁 只分布在台灣的東半部及屏東以南的區域,與白頭翁在花蓮以北天祥一帶, 及枋山以南,楓港以北產生重疊,並曾在天祥發現雜交的現象。白頭翁常隨人類開發入侵更高海拔的山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