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pptVIP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

日治時期的教育制度 以宜蘭地區為例 康軒版五年級社會第三單元第五課 日本治台教育政策 日本佔領台灣後,以文化教育為手段,期望達到同化的目的。統治初期即以推行日語為要務,美其名為「國語教育」、「改良習俗」,實則為一種殖民地政策。在策略上,積極普及初等教育,其目的不外灌輸皇民思想,使台人更效供甚驅使,同時普遍發展實業教育,培養資本主義社會體系下的初級幹部,助長其對台之經濟壓榨。 日本人VS台灣住民 在政策上,日人將台灣住民區分為日本人、平地人、山地人,分別令其就讀小學校、公學校及番童教育所。 課程亦分別有「課程第一號表」、「課程第二號表」、「課程第三號表」的不同。 在行政管轄方面,平地學校歸地方政府,山地學校歸警務機關。 在師資方面,依適用課程表的不同,也有日籍、台籍的區分,而其待遇與升遷均以日籍為優勢。 國語傳習所 1896年(日明治29年)5月,日人發布在宜蘭建立第一個教育機構,名為國語傳習所,該所址為宜蘭街東門黃家宅院,以廳堂當辦公室,左右兩房作甲、乙兩科教室,當年9月開所典禮,翌日正式上課。當時有日籍的三屋、美和、船木等三人分別擔任甲科生、乙科生教席及書記的工作,並雇請本地人莊贊勳為漢文教師,而所長事務由三屋兼任,其後所長更由宜蘭支廳長兼理。 公學校  1898年(日明治31年)日本政府發布「台灣公學校令」,國語傳習的設備由當地公學校接收,甲科生編入速成科,乙科生併入本科,而本科則成為初等教育的主流。 教育經費改由地方政府負擔,學生由給費制改為收取學費。 課程採用「第二號課程表」,初期排定有漢文科,後來改為選修科,最後被廢除。 宜蘭公學校  改制後,宜蘭國語傳習所、頭圍分教場、羅東分教場分別獨立為公立學校。1918年將宜蘭公學校的女生分出,獨立為宜蘭女子公學校,而礁溪、員山、四結、壯四、土圍等公學校,亦相繼由宜蘭公學校的各分校獨立。 小學校 日人子弟在宜蘭地區的教育受到相當重視,1898年在宜蘭國語傳習所內的5名日籍兒童即以小學校課程。1899年7月,第一所專為教育日籍兒童的宜蘭小學校成立,當時借用宜蘭俱樂部(位今救國團)作為校址,共有學生男生9名、女生8名,1901年即設置78坪的學生宿舍。而小學校是施以「課程第一號表」,同時對學生進行家計狀況調查、補助住宿費,所以就學率非常高,1815年已達99%以上。 小學校系統完成 到了1919年左右,蘇澳、羅東、叭哩沙(三星)、頭圍實施宜蘭小學校派遣教授均已獨立為尋常小學。1920年、1925年再分別設立南澳與太平山小學校,本區的小學校系統可謂完成。 後來初等教育中還有高等科、補習科、特修科的設置,日本政府對台灣人民受教育,設有多種限制,台灣人只能學習第二、第三種課程。直到1941年(民國30年)改制為國民學校,1943年(民國32年)實施義務教育也是如此。 中等學校 中等學校教育也分不同的學部及科別,對於台灣人的就讀更是限制嚴格,在日本統治五十年中,台籍中學生僅有12,115人,而師範生、大學生的人數更少。 宜蘭地區的中等學校 宜蘭地區的中等學校都在日治後期才設立,宜蘭農林學校(今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於民國15年,蘭陽高等女子學校(今蘭陽女中)於民國27年,宜蘭中學校(今宜蘭高中)於民國31年,羅東農業實踐女子學校(今羅東國中校址)於民國33年分別創設,當時雖然入學限制嚴格,但宜蘭居民仍非常珍惜就讀的機會,也出現了如蔣渭水、郭雨新等傑出人士。 宜蘭地區的初等教育 1945年日本結束統治,宜蘭地區的初等教育機構共有:公學校31所、分校4所,小學校7所,番童教育所15所、中等學校4所。因設置地點遍布全區各主要聚落,校址大多沿用至今,對於方便就學、普及教育著重要貢獻。 教育內容 現代教育帶來的教育內容,包含語文科、算數、理科(博物)、畫圖、唱歌、公民 (修身)、地理、歷史、體操等,使學童在受完初等教育後,已具備了作為現代化國民的各種常識。 博物:自然科學 現代教育:日本總督府引進多元課程、多階段學制、女子學校及教育普及,已有現代教育的雛型。 日本人的教育終極目的 當時的政策將女子納入教育的領域,不但提高就學率,也增婦女的工作機會及參政的興趣,成為日後國民義務教育得以順利推展的基礎。但日本殖民政府擴展學校至各個角落,不只要普及教育,也期待成為同化台灣人民的機構。 日治時期各學校 台灣意識崛起 日本人以推行「國語教育」、「改良習俗」為名,在各地積極推展殖民教育作法,台籍學生越往上升學,越容易發覺統治者的用心,至中日戰爭爆發,即令廢止漢文科、漢文書房,書塾也被迫廢止,強力推行皇民化運動,這種措施嚴重挑起台灣意識,使得同化政策事倍功半,反而使各地的詩社掘起,民間戲曲劇團蓬勃發展,各寺廟聚會鼎盛,成為延續固有文化的基柱。 * * *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