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盆地构造发展-地质科学.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银川盆地构造发展-地质科学

  地 质 科 学   2016年 1月 CHINESEJOURNALOFGEOLOGY 51(1):53—66 - doi:10.3969/j.issn2016.01.006 银川盆地构造发展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浅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联系 1 2 1 1 黄兴富 酆少英  高 锐  李文辉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 450002) 摘 要  横跨银川盆地北西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揭示了银川盆地边界断裂以及整 个地壳的结构构造特征,这对研究具活动大陆裂谷性质的银川盆地浅—深构造关系具有重大 的意义。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黄河断裂作为银川盆地的西、东边界断裂,前者为一条缓倾 斜、延伸至上、下地壳边界的犁式断裂,而后者则为一条切穿地壳并延伸进入上地幔的深大 断裂。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结构特征,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并非前人认为的“堑中 堑”结构,而是表现为由一系列东倾犁式正断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略微下凹的Moho面几何 形态以及厚 2~32km的层状强反射带为下地壳最显著的反射特征。Moho面深度与强反射 带厚度变化趋势与银川盆地沉积厚度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本文认为,强反射带的成因可能是 由源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以岩席状的形式底侵进入地壳底部造成的,而这部分形成强反射带的 物质可能补偿了因银川盆地断陷而造成的地壳减薄,最终导致银川盆地之下 Moho面并未像 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隆起。 关键词 银川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部构造 岩浆底侵作用 Moho面 - - -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0105314 银川盆地是鄂尔多斯周缘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一部分,东邻鄂尔多斯地块、西靠阿拉 善地块、南缘则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相抵 (图1)。它位于南北地震带北端(毛 桐恩等,1982),地震地质灾害活动十分强烈,曾于 1739年发生过 8级大震(李孟銮等, 1984;Linetal.,2015),前人通过不同手段对盆地内部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 究,厘定了活动断层的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期次(张维岐等,1982;邓起东等, 1984;国家地震局,1988;廖玉华等,2000;柴炽章等,2001,2006;雷启云等,2011, 2012)以及古地震事件及发震周期等(张维岐等,1982;邓起东等,1984)。通过对盆地 内部及周缘的地表构造地貌调查(周特先等,1985)、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Zhanget   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编号:SinoProbe02)、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编号  4140407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220260)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活断 层试验探测”项目(编号资助。 黄兴富,男,1989年7月生,博士研究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Email:huangxfpj@163.com 酆少英,男,1967年 12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本文通讯作者。Email:fsy.ny@ 163.com - - - - 稿回。 54 地 质 科 学 2016年 al.,1998,2003;张岳桥等,2006;黄兴富等,2013)、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