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字考释二则.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汉字考释二则

近代漢字考釋二則 (首發) 程少軒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一、說“?” “?”這個字,在編纂古書目錄時常會遇到。《漢語大字典》裏收錄了這個字: ?,“熯”的訛字。《龍龕手鑑·火部》:“?,熯誤。舊《藏》作熯,音漢,火乾也。”《字彙補·火部》:“?,熯字之譌,見《藏經》。” 查其它的字典,要麼不收“?”,要收錄,也如《漢語大字典》,僅把它作為“熯”的訛字。 但是,通過查閱明清時期的文獻,我們發現,這個字並不像字典中所說的只是一個譌字。 一、“?”有用作“燁”例 四庫禁燬書叢刊所收的明人鄭元勳輯《媚幽閣文娛二集》是一個崇禎年間的刻本,其書載有黃道周《書雲臺賦》。這篇賦中的“焜燁”一詞作“焜?”。 四庫本《肘後備急方·卷七》有句作“??如芒毛針”。此“??”當即醫書中常見的“燁燁”,取“灼熱貌”之義。 在唐代以及之前的石刻文獻中,常見有“華”加兩筆成為“”(《偏類碑別字·艸部》引《隋宮人徐氏墓誌》,據《中華字海·艸部》收錄轉引)。“燁”寫作“?”,是宋代以後產生的俗字,其字形演變的過程,當與碑刻墓志中“華”的演變類似。明代版刻中,有“燁”作“”的例子。如明代《紀錄彙編》(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刻本)收錄了王世貞《明詩評》,在“何景明”條,“燁燁動人”的“燁”寫作“”。這樣的“燁”繼續演變,成為“?”是很容易的。 我們還在書中發現了“燁”寫作“”的例子。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四庫本)卷十九中載有一首叫《古劍歌》的詩,有一句“輝天地不須磨,肅氣棱棱凜霜雪”。此“”與“輝”同義,且是仄聲,應當是“燁”的異體。俗文字中,由“華”訛變成“菐”,必須經歷“業”這個過渡字形。可見在明清時期,“燁”寫作“?”應該是較為常見的。 二、“?”還有用作“業”例 續修四庫全書收有明代顧夢麟所著《詩經說約》(織簾居刻本),這是個崇禎年間的本子。其中“孔業”常刻為“孔?”。 四庫存目叢書所收清代杜詔的《唐詩叩彈集》(康熙年間刻本),其卷十有一句詩作“抑鬱胸襟事,名?兩未從”。此“?”顯然是“事業”之“業”。該字字影模糊,但依稀可見左半作“火”形。 我們很容易想到晚明著名的藏書家祁承?。這個名字,一般人都從字典讀音,念做“hàn”。但是,我們始終存在這樣的疑問——一個明代的士大夫,爲什麽偏偏要用一個《藏經》中的錯別字作名字呢?而且按照“火乾”來理解,“?”不是一個有美好意義的字,與文人取名尚雅的旨趣不符。況且,祁承?的父輩就愛好藏書,取這樣一個意義與火密切相關的字,與古時藏書家忌諱火的習俗不符。我們認爲,澹生堂主人名字中的這個“?”,不是“熯”的訛字,而是如上揭兩例一樣的歷代字典未收的“業”的異體。 我們知道,古時兄弟取名,往往使用在意義上有聯繫的字。祁氏家族也秉承了這樣的風俗。如祁承?生五子,分別名“麟佳”、“鳳佳”、“駿佳”、“彪佳”、“象佳”。祁承?之父祁汝森有兩個兒子,除了祁承?,還有一子名承勳。“勳”、“業”時常並提,文獻中例證比比皆是。而以“承業”為名的,查二十五史,也不在少數。甚者,史書中不乏兄弟二人分別名“承業”、“承勳”的例子。《明史·余子俊余子俊曾孫承勛、承業,皆進士。承勛,翰林修撰。承業,雲南僉事。 可是在《中華字海》中,“燝”字條卻是: 燝,音主。人名用字。见《明紀·熹宗紀》。 此字究竟音jǐnɡ還是zhǔ呢?我們查找了各種字書,均沒有找到該字讀為“jǐnɡ”的依據。我們在《龍龕手鏡》中找到了音zhǔ的依據: 燝,二俗,音煮。 這是“燝”出現在字書中最早的例子。 《龍龕》中的這個“燝”,是個俗字,意義不明,似乎與“人名用字”不符。 二、“燝”作人名時有“明亮”義 我們在《明史》中找到了用“燝”作人名的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是上面引文中提到的劉一燝,一個叫萬燝: 劉一燝,字季晦,南昌人。 萬燝,字闇夫,南昌人,兵部侍郎恭孫也。 按,古人名、字之間一般有意義上的聯繫。我們來看這兩個人的字,似乎能看出與“燝”相關的意思來。 “晦”有“昏暗”、“不明亮”的意思。如《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鄭玄註:“晦,昏也”。 而“闇”也有“晦暗”、“不明亮”的意思。《周禮·春官·眡祲》:“五曰闇,六曰瞢。”孫詒讓《周禮正義》引俞樾說:“闇即《春秋》所謂晦也。” 按照古人名、字的一般關係,我們可以推測,“燝”可能是一個意義與“昏暗”相近或者相反的字。 《明史》又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因爲劉一燝的兩個兄弟的名字也有記錄: 萬曆十六年,一燝與兄一焜、一煜並舉於鄉。 而“焜”和“煜”恰好是“明亮”、“閃耀”的意思。《說文》:“煜,燿也。”“焜,煌也。”古人兄弟名字同義的例子很多。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測,“燝”可能與“焜”、 “煜”同義。 由上幾條證據我們可以推知,“燝”很可能與“晦”意思相反,是“明亮”一類的意思。 下面兩個例子更支持了我們的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