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五老七贤”
四川“五老七贤”
成都有一个“五老七贤”的尊称,大名鼎鼎,在四川是人众皆知,咸表景仰。这个称谓形成于民国初年,他们是一批前清遗老(其实有的人当时并不老),在清末都有功名,有声望,为官有政声,又都有学问,或为一代名儒(有的还出自世代名儒之家),或是诗坛翘楚。总言之,这是一批知识分子的精英,或者说,返乡后的缙绅先生。口碑所传,渐成五老七贤的尊称。成都人(甚而包括全四川)把他们看成地方的骄傲。于地方社会公益,往往由五老七贤一言而决。有关学术之事,不免要听他们的意见。甚而事涉政治,当局者也要借用他们的声望,以求影响民众,为自己的措施服务。更有四川的一个特殊现象,连年军阀混战,社会不安,大小军阀对于五老七贤,却不敢不敬重(尽管有的未必出于本心)。五老七贤虽未必能一言而息干戈,却不能忽视其影响,如果他们群起而反对战争,军阀是有所顾忌的。按今天??话来说,五老七贤实是高层统战对象。
所谓五老七贤,只是一个民间的称谓,远而言之,或类似于东汉的李膺、陈藩等在民间的声望。但他们又往往能起实际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个古老的落后的文化、社会现象,是中国尤其四川未人近代社会的表征。非民治,无法治,乃成此象。
五老七贤之说起于民初,流风所及,则至1949年之前仍有影响。民间尊仰,或有稍减,言谈之间,亦尚景崇。地方势力以至中央政府,仍然懂得他们的妙用,免不了要以他们为凭藉。1935年蒋介石势力入川,就大得力于五老中的一老(留待后说)。在整个社会文化风气上,新派把他们看成顽固守旧的代表。这倒未可一概而论,人各不同。总体说来,他们坚执了传统的文化学术,蜀学不衰,他们自有其功。
多年以来,五老七贤的名单说法各异;甚或说,“老”与“贤”也并没有截然划分,某位有时归人“老”,有时则为“贤”。这本不足怪。因为本来就是口碑之誉,是社会的上层人士所赠予的雅号,流人民间难免有异。甚者,五老七贤只是虚数,加起来并不就是十二位,更多时候是超过十二这个数目的。现录我所记忆的名单及其出身如下。
五老:
方 旭(鹤斋) 举人
宋育仁(芸子) 翰林
赵 熙(尧生) 翰林
刘 荥(豫波) 拔贡
徐 炯(子休) 举人
七贤:
乔树梢(茂萱)
尹昌龄(仲锡) 翰林
颜 楷(雍耆) 翰林
曾 鉴(奂如) 翰林
曾 培(笃斋) 翰林
文 龙(海云) 举人
陈忠信(孟孚) 翰林
邵从恩(明叔) 进士
林思进(山腴)、举人
向 楚(仙乔) 举人
五老七贤之名虽间有异说,上举五老,大约较得公认。“贤”则实不只七,上举共为十人,大约可以包括异说所列。其中向仙乔(又称先乔)先生系赵尧生先生门人,晚清曾为内阁中书,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所以向先生拒绝被列入七贤,自说是新派,非遗老。此说有据。
从上表可见,出身翰林者最多,可见是饱学之士最多了。然非翰林出身亦为大有学问者,如乔茂萱先生,出身不详,曾为学部左丞,是京官中的四川老一辈。刘豫波先生世代名儒,本人研究较重理学,兼人佛道。其弟兄辈多学人,刘咸忻先生尤著。闻近出遗著《推十书》,三巨册,共二百余万言,仅原著的三分之一。此书多论中西文化之异,当年陈寅恪先生及梁漱溟先生在成都曾索阅,评为有识见。举人出身的林山腴、向仙乔二先生,终生执教成都各大学,为著名硕学大儒,四川学界有“林龚(向农,经学大师)向之学”的美称,蜀中旧学赖以承传。林、向二先生皆享高龄,解放后仍执教四川大学。憾者,是时二先生之学不受重视,闻曾为中文系主任的新派小说家某不时召往“训话”,称之为老古董云。
五老七贤中有一位非四川人方鹤斋先生,人称方鹤老,乃五老中之最老者。他出自桐城方家,清末为四川学政,致仕后定居成都,四川人把他当成乡前辈了。民国后息影家居,不问世事,每有众人列名的揭帖刊布,方鹤老总居首位,可见对他的尊重。
宋芸子先生是五老七贤中、也是四川学人中最早言西学的人。他曾于清末任职驻英使馆,写《采风记》一书,记彼邦之文化政事,风行一时。此书著名的论点是:“西政之善者皆与中国古制暗合。”此说成为西学中源说的先声。时方接触西学尚未言维新、革命的蔡元培先生,读《采风记》而大为钦佩,在《日记》中写下宋氏此说至有理。时日推移,宋芸子先生到后来渐趋守旧,再没有当年言西学的锐气了。
赵尧生先生之学之诗之书法,近世所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九十万字的《赵熙集》可按。一生《日记》于研究近代政治、学术、文化尤为重要史料,期望早日出版。先生的人品尤高,当年因飞章弹劾庆亲王奕勖等人而落职,人民国后息影家居,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均加罗致,先生不为之动,至1948年逝世。四川人极为敬重尧生先生,军阀混战也不敢惊动先生乡里。
五老中的一位徐子休先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