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榴莲飘香国度
在榴莲飘香国度
去年冬天,我去印尼棉兰看望一位华人朋友,终于可以亲眼看看华人在那里的生活。
提起印度尼西亚,相信很多朋友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两个词:排华!天灾!很多年,这也是我对这个赤道国家最主要的印象,地震、火山喷发、海啸,还有“悠久”的排华传统!我与许多中国同胞怀着同样的疑问:既然生活如此艰难、如此危险,为什么那里的华人不回到祖国来呢?
2010年冬天,我去印尼棉兰看望一位华人朋友,终于可以亲眼看看华人在那里的生活,亲身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北京餐厅的林老伯
那天,我发现住处附近新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餐厅,而且居然以“北京”命名,就好奇地走进去。站在门口的青年显然是华人,但听不懂普通话,只好招呼来一位老伯。老伯对我这个地道北京人很有兴趣。我对他也是一样,于是三下五除二消灭掉那碗印尼卤面后,和他攀谈起来。他的普通话不好,但很努力很耐心,说不明白时就在一张收据上认真地写。
老伯姓林,从父亲那边算是印尼第二代华人,从母亲那边算则是第三代。1927年,他的父亲远渡重洋,从福建安溪来到这里。为什么一个17岁的年轻人要抛开家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是因为家里很穷吗?不是。“当时村子里已经有人在印尼闯,他们回去说这里赚钱很容易,我父亲就跟着他们来了。”
老伯的父亲刚来时在一家布店(估计也是华人开的)当小伙计。10年后,他有了自己的布店。不幸,1947年,这家店被“印尼人里的右翼”彻底抢光了。那是印尼最混乱的年代,日本侵略者赶走了,印尼各派加上卷土重来的荷兰殖民者又打成一团。也是在那一年,老伯出生了。
那以后,林家布店又开张了。1960年前后,印尼政府严禁华商在农村经营。华人损失惨重,印尼人也为此尝到苦头。林老伯说:“他们根本不会做生意!这里的条件太好了,他们不用动脑子,不用出大力。限制我们华人,印尼的经济也垮了。”
还好,老伯一家的产业本来就在城市里,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不过,以后也没有多大起色,“平平的,不好不坏”。
几年后,印尼苏哈托政权开始对??人实行极端同化政策。华人必须改印尼姓起印尼名,从1967年至2000年的32年间,全境不允许有中文学校与汉语老师,甚至华人讲汉语都是犯法的。“那时候,要发现有三四人一起学中文,他们就来抓!”因此,两代人的汉语被耽误了,“你看,我儿子就不会讲汉语!”老伯指指门口那个年轻人。
1998年,苏哈托下台前,印尼发生了血腥排华事件。说起这件事,老伯告诉我,棉兰比雅加达还好一些。这里的混乱主要在郊区,很多华人的家或者店铺被抢光,“连木窗木门都被拆下来搬走了,更不用说里面的东西,一点都不剩!”不过杀人放火的还比较少。他们住在城区,受到的冲击还不算大,因为“有印尼人在各个路口为我们守着,我们给他们钱”。我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弄明白这些印尼人并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来的,“我们给他们工作,对他们很好,他们知道,所以来保护我们。钱是我们后来才给的,为了感谢他们。”
“您觉得这种对华人友好的印尼人多呢,还是敌视华人的印尼人多?”我问。
“当然是对我们友好的印尼人多啦!要不然我们怎么能在这里生活呢。”老伯扬扬头,干脆地回答。
1998年之后的印尼历任总统对华人要友善许多,不少歧视限制性法规被取消。但直到现在,华人仍旧以经商为主。“你们没有想过去当警察、当军人吗?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人了?”我问。
“这些地方一般不愿意我们华人去的。再说,当警察、当军人的薪水太低,就连做工人(印尼华人所说的工人通常指佣人仆人之类)都比他们挣得多!”
会享受的罗姐
罗姐是隔壁小餐馆的老板娘,已经五十开外,可所有的人――包括年轻人都这样称呼她。罗姐的普通话说得不错,还很自豪地告诉我:“我的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会讲汉语。”
我第一次去她的小店是一个中午。知道我从中国北京来,她特别热情,很认真地教我怎么用印尼语说“多少钱”、“结账”和“再见”。又端来半盒蛋糕让我尝,说是当地特产,走时还一定要我把没吃完的带回去。中途来了几个印尼人,她用印尼语跟他们说着什么,我听到“中国”和“北京”两个词(印尼语的“中国”来自福建方言),又见那几个黑黑的小伙子一直往我这边瞅,知道是在介绍我,我就冲他们挥挥手,他们也高兴地冲我笑。
几天后,我打算去这个小店吃晚饭,刚刚五点,却见她在锁门。
“你们今天有事儿不做生意啦?”我奇怪地问。
“我们五点就收工。每天都是这样啊。”她好像也觉得很奇怪。
“五点就收工?!在中国,只要有客人,餐馆能一直开到夜里十点。晚上可是最赚钱的啊!”生意人有钱不赚,太让人不可思议啦!
“我们得休息啊!”罗姐笑着说。
后来我发现,很多印尼餐馆都是这样,或者只卖早餐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