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震灾之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震灾之观

孔子震灾之观   中国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而且时常有破坏力极大的强震发生。强烈的地震令江河改道,使山岭崩塌,从而阻断道路,毁坏房屋,更让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地震这种到如今都难以准确预报的自然现象,我们的先人早就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孔子这位博学多识的圣哲,不仅将先人关于地震的形象描述精心保存下来,还在他编修的《春秋》这部书中,如实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发生的5次重大地震灾害。可以说,在中国的地震学史上,孔子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人。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把流传下来的3000多篇诗,经过认真细致的删重去复,最后保留下305篇。而《小雅》中的《十月之交》这篇诗,即有关于地震的值得珍视的形象描述。其中写道: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是中国传世文献中对地震现象最为具体的描述。先人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幅多么令人惊诧的景象:闪闪的电光,轰轰的雷鸣,这种不祥的声和光,多么叫人不得安宁。千百条河流在咆哮,巍峨的山峰在崩塌。高高的河岸变成了低谷,而原来的深谷则瞬间凸起成了峻岭。区区24个字,却把地震发生前的地声、地光,地震发生时的河水奔腾、山峰崩塌,以及地震之后地形地貌的巨大变化真切地描述出来。据现代史学家考证,《十月之交》诗中记载的这次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前780年)的陕西岐山,震级与今年的汶山大地震差不多。   如果说《诗经》中关于地震的记载,对于孔子来说只能算作删存,那么《春秋》有关地震的文字,则毫无疑问就是出于孔子的手记了。   《春秋》书中前后5次明确讲到地震。第一次是文公九年(前618年),“九月癸酉,地震”。第二次是襄公十六年(前557年),“五月甲子,地震”。第三次是昭公十九年(前523年),“五月己卯,地震”。第四次是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五月甲子,地震”。第五次是哀公三年(前492年),“夏四月甲午,地震”。据悉,这5次地震都发生在鲁国的曲阜等地。   孔子保存和记录了春秋及以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地震资料,这些资料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在孔子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低下,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还显得十分渺小和微弱,因而一旦发生破坏力巨大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听天由命。尽管如此,孔子并不主张在天灾面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同时尽快恢复原来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综合起来看,孔子的救灾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人命关天,必须格外重视挽救人的生命。孔子多次说过:“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天地之性,人为贵。”他要求社会管理者具备“爱人”、“泛爱众”的意识和品德,一旦发生灾害,就要把救人作为头等大事。在这方面,孔子以自己的行为作了生动的诠释。《论语》记载,马棚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烧,浓烟滚滚。孔子赶来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伤人乎?”压根儿不提马匹等的损失情况。   其次,抓住关键,注重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自然灾害都具有突然爆发的特性,发生之后,人们一时之间惊慌失措是很正常的,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管理者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文献记载,一次,鲁国都城附近的一大片山林地带发生火灾,火势凶猛,有殃及鲁国城门的危险。鲁哀公很是焦急,调集大量人马前去扑救。但是到了火场之后,一些人看到有野兽从山林中逃出,竞相去追捕,而置救火于不顾。孔子迅速赶到火场,见状,严肃地说:追捕野兽的自得其乐而不受惩罚,冒死救火的劳累困苦也得不到奖赏,所以大火就难以扑灭。如果对救火之人都实行重赏,国家的财力承受不了,因此在当前这种紧急情况下,干脆只对擅离职守、追捕野兽的人严加惩罚。他于是下令:凡见火不救者以放火罪论处。此令一出,追捕野兽的那些人争先恐后地参与到了救火队伍当中,大家齐心协力,大火很快就被扑灭。   复次,赈济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相对于地震而言,旱灾、水灾、蝗灾、火灾等灾害更是时常发生。孔子认为,灾害发生后,一俟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赈灾和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上来。孔子一向主张管理者要行仁政,做到为政以德。大灾之年,管理者更应该体恤民众,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之忧。据《说苑?臣术》记载,孔子曾经明确提出,一旦发生民众因为灾害而缺衣少食的情况,地方管理必须迅速向国君奏报,“发仓廪以给食之”,确保民众不因饥饿冻馁而死亡。与赈灾相联系,管理者还要及时出台措施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在孔子看来,民众与管理者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众衣食无忧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恢复了常态,那么管理者的地位才会巩固;假如社会一片混乱,动荡不安,“君不君,臣不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