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新文章不期而至的精彩.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今年的最新文章不期而至的精彩

不期而至的精彩 ——对《鸿门宴》教学片段的反思 [教学片段实录] 《鸿门宴》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学生涛说:“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人,他优柔寡断,造成了后来的悲剧。”学生迪说:“项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听忠言,咎由自取。”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明智之举。” 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凯,一个平时最爱问一些牛角尖问题和发表奇谈怪论的家伙,不知又要发什么怪论。 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他,更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示意他继续。他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我认为,当时天下大乱,项羽刚进关中,立足未稳,人心不齐,这时杀刘邦,必然会引起混乱,对项羽不利。所以,他不杀刘邦是明智的。”说完,一脸得意地坐下了,有几个同学也点头赞同。 我心想:这小子,分析得有道理。不过,这个分析还不够,于是,我又补充了一些《史记》中对当时局势和刘项二人的记述,并提出问题,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鸿门宴上,项羽到底想不想杀刘邦?当时的局势,项羽该不该杀刘邦?”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挑拨”、引导,意见大致分成两派。 主杀派认为:根据“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是想杀掉刘邦的;从后来楚汉争霸的结果来看,项羽应该听范增的意见,利用鸿门宴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除掉后来争霸天下的最大的敌人,而不该心慈手软,存“妇人之仁”。历史表明: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不杀派认为:依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的谋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坑杀数十万降军的残忍,仅凭项伯几句“美言”、刘邦的登门谢罪、樊哙的屠夫之勇,项羽岂能轻易改变主意?而且,项羽看来并未正式传令,也未作出作战部署,更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过去,而是先放出风来:旦日行动。岂不是用兵之忌?项羽对刘邦的行为当然很生气,之所以扬言要“击破沛公军”,可能是想吓唬一下刘邦,并不是真正想开战,所以,项羽不是真心想杀刘邦。至于刘邦小心翼翼,恭恭敬敬,上门谢罪,充分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怒气早消。而且,刘邦带人不多,应当是十分害怕和有诚意的(其实刘邦当时未必有胆反项羽,也未必有当皇帝的企图,否则,不会轻易涉险),项羽觉得杀这样的一个部下不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行为。 项羽该不该杀刘邦呢?我将这派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项羽认为刘邦破秦有功,此时杀刘师出无名,属不义之举;杀有功之人,负不义之名,不该杀; 二、项羽认为天下未定,立足未稳,人心不齐,此时大开杀戒,会引起内讧和战乱,影响日后的“霸业”,不能杀; 三、项羽认为刘邦手下无甚谋士良将(当时韩信、张良尚未跟从刘邦),年纪又大(时48岁,项羽24岁),平民出身,无甚背景,力量弱小,不是对手(项羽当时不会想到日后刘邦是他的掘墓人),不必杀; 四、项羽认为刘邦虽弱,尚有十万之众,且据险关要隘,占尽地利人和,不易杀。 所以,项羽不杀刘邦虽留遗憾,但在当时,不失为明智之举,而非“不足与谋”的竖子。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凭心而论,我觉得不杀派言之有理。于是,我问:“杀了刘邦,项羽就一定能得天下吗?即使得了天下,能稳坐江山吗?”有的沉默,有的摇头,我继续发挥,“以其暴戾多疑的性格,恐怕很难得天下。即使得天下,也只能是短命皇帝。事实上,项羽是做了几年风光的西楚霸王的,只不过,连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才都不用,当然要失去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刘邦灭了项羽,而是项羽自己灭了自己——像他这样的盖世英雄,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也只能输在自己手里。后人以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历史的错误,是悲剧命运的转折。如果当时项羽痛下杀手,历史就会改写,别姬自刎的悲剧就不会出现。这是后人看历史的通病——马后炮、后观者清,笑当事人临事而迷。其实,后人看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以成败论英雄,成王败寇的观点不是正确的历史态度。历史往往让后人遗憾、叹惋。唯如此,历史才有意义。” [反 思] :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