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培养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中国传统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文化精华和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对传统书画的欣赏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继承历代中国文人、中国艺术家的人文精神,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文化精华;人文素养;“比德”;“诗、书、画、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内涵。一个学生可能喜欢油画、水彩画,但他不一定喜欢齐白石的画,因为要理解齐白石的画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艺术,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情感、风格。因为齐白石的作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能理解和传承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艺术遗产、具有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中无不渗透着古人的才学、精神、理想。历代书画大家,皆为博学鸿儒、饱学之士。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达官、士人、秀才、举人,如王羲之、苏轼、赵孟?、徐渭、董其昌等,无不是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旷世大才。所以我们的书画欣赏更应关注的是书画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坛泰斗、书画大家苏东坡主张以文章、才学入画。所谓“褪笔千冢无足贵,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画家更推崇书画和文学的结合,通过书画能显示出艺术家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总体修养。赵孟?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是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才能达到高品质的艺术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读书作为绘画涵养的基石,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开阔胸襟,涵养心性。
二、诗、书、画、印――全面的艺术修养
中国画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诗、书、画、印一体在千年发展中完善着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范式,体现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与生存状态,彰显着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把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特有中国绘画形式。以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审美语言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境界。苏东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意境创造的至高境界,表现为对画面诗意的追求。南宋著名画家马麟,他有数幅表现北宋诗人苏轼诗意境的画作,如《秉烛夜游图》描绘了廊回宛转之中,画面的主人公身着白衣,神情忧郁地朝门而坐,门前的阶梯之下,十步一烛台,在庭院中点燃着,画面近景是娇美的海棠花,这幅画十分真切地再现了苏轼《海棠诗》的意境:“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云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他还有一幅《芳春雨霁》所画景物,也是取意苏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诗入画”“诗意追求”大大开拓了中国艺术的意境,提高中国艺术的品位。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及“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称为“无我之境”。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意境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以上“无我之境”,直接题诗拓展意境、表达情感,艺术和文化达到完美结合。通过诗画意境的营造、浸润,“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很多中国美学的审美理念也就发挥出最大的艺术魅力。
三、“比德”与品性陶冶
儒家有“比德”一概念。自古就有以玉比德,以山水、松柏比德之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汗》),这些都是古人修养和品性的追求。明李日华曾说:“屈原作《离骚》,杂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秽之意。画家挥洒兰、竹亦是寓也。”中国传统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画者用来寄寓情感,陶冶品性的最典范的代表。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洁、菊之坚贞孤傲,无不是传统文化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