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我”表述与建构.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衣壮“我”表述与建构

黑衣壮“我”的表述与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黑衣壮”已成为继“刘三姐”之后壮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不过,尽管被赋予“原始”、“原生态”、“古老而神秘”、壮族文化的“活化石”等诸多浪漫想象,享受着某种意义上的“诗意的人生”,并实现着所谓的“审美化生存”①,但“黑衣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符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晚近的事。1999年,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青年歌手黄春艳以一首动听的壮语歌曲《壮乡美》让世人见识了黑衣壮人独特的服饰和歌声。此后数年间,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包装和媒体化运作,“黑衣壮”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地方性文化品牌,并在国内娱乐圈掀起了一股“黑衣壮”文化热潮。②身着黑色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少女,逐渐成为黑衣壮人的一种文化标识。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这场黑衣壮传统的发明运动当中,那些肚子里装着一大套黑衣壮历史、民间宗教和地方掌故的黑衣壮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道公,以及黑衣壮人的传统仪式,则在相当程度上被冷落了。③由此所引发的问题似乎就是,黑衣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群体?谁是黑衣壮文化的真正代表?黑衣壮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族群?他们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述、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更进一步的追问,则可能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族群认同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它的动因和基础又是什么?海力波的新著《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以下简称《道出真我》),试图超越以往黑衣壮研究中宏大叙事式的研究取向,以主位视角和实在的田野工作,透过广西那坡县“文寨”黑衣壮的人观表述、族群认同以及当地文化表征的考察,探寻黑衣壮族群建构的历史踪迹和现实生活,展现黑衣壮人的生活世界。      二、黑衣壮:被想象的“我”   1999年以来,黑衣壮人以其“原生态的歌声、原始的舞蹈、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延绵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一些地方媒体关注的对象。这个“以黑为美”的族群,“带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另类魅力,向世人撩起了神秘的盖头。”④从某种意义上讲??“古朴、善良、浪漫”的黑衣壮人,正是经由现代媒体如此这般的“宣传”而广为人知。不过,海力波的研究表明,尽管黑衣壮村里的姑娘小伙子们通常会在传统干栏(房)的大门或者墙上贴上一些影视明星、流行歌星的招贴画,当地人的家里通常也会有电视机、影碟机等,一些人家甚至可以收看卫星电视,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类似于“文寨”这样一个2000年才有碎石路、最近几年才通电的村子里的黑衣壮人而言,他们对于外界的觉知仍然十分有限,而他们“神秘的”的社会生活,也鲜为外地人所知。这种情状,即使在交通、通讯条件已经变得比较便利,包括黑衣壮民歌在内的“那坡壮族民歌”入选2006年6月中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2)⑤,黑衣壮族群文化形象声名日隆的今日,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事实上,世人之于黑衣壮人的“了解”,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倚赖于媒体的宣传以及个人的想象,“神秘的”黑衣壮对于那他们而言,在较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想象中的当代“异邦”。   成果与学者评介世代生活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自称为“敏”或者“布敏”的黑衣壮人,由于与外界的相对隔离,在服饰、婚姻制度、民间信仰、生计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呈现出与山下的“布央”⑥、汉人以及其他族群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似乎成就了黑衣壮人“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而其民风民俗也因此被一些人誉为壮族的“活化石”。⑦与此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黑衣壮人则被一些从结果上考察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学者,描绘成一群“孤僻、寡闻、少欢、封闭”,“缺乏创新活力,墨守成规,满足于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普遍有惰性和排他性心理、缺乏进取心的“原始”族群。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衣壮“原生态”文化的浪漫想象,以及黑衣壮“原始”、“落后”的社会生活状况的基本定位,构成了黑衣壮这个当代“异邦”想象的重要内容。能歌善舞的、靓丽的黑衣壮少女与“孤僻、寡闻、少欢、封闭”的黑衣壮少年,似乎已成为主流媒体中的“黑衣壮文化”的典型代表。   对于黑衣壮人这种“异邦”式的当代想象,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后果。海力波认为,在浪漫主义的“原生态”的话语当中,黑衣壮人及其文化作为“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恰好可以弥补主流社会中已经缺失的美好品质;而在启蒙主义的“原始”话语中,黑衣壮人及其文化则恰恰承载着主流社会所力图摆脱的自身所具有的负面品性。但无论在哪一种话语之中,黑衣壮人始终是作为一种异己的“他者”而存在。⑨海氏的洞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黑衣壮的族群建构以及黑衣壮文化的再生产在当代得以顺利展开的深层社会原因。   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看来,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