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机理与实证分析.docVIP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机理与实证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机理与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机理与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基于19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具有重要意义,出口导向战略、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随着制造业逐步集聚,集聚经济外部性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经验证据支持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的积极影响,雅各布外部性的证据则较弱;由于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工资调整并没有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地区间市场化差异也对制造业区域转移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对外贸易;运输成本;集聚经济;制造业转移      一、引 言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计划指令的行政决策确定。随后转向市场经济,伴之于对外开放,这种经济转型对制造业空间布局产生强烈影响。近来,不少文献结合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制造业集聚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如文玫等人的研究集中探讨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1]认为中国工业的重新定位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观点,而且判断1993-1994年中国的工业依然位于倒U曲线的左方,这意味着交易和运输条件的改善可能会促进工业进一步集聚。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如白重恩等人则侧重于考察特定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国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影响。[2]研究认为,地区间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顺畅进行是区域专业化隐含的前提,而地方保护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产业转移对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也受到范剑勇等人的关注。[3]认为地区差距扩大在1995年以前表现为以第二产业高份额为主的结构效应,之后转变为结构效应与产业集中效应并重。与此相应,杨云彦注意到制造业区域转移对中西部地区产生的影响。[4]该研究认为在制造业集聚于东部沿海的过程中,劳动力向外移对移出地产生了“就业替代”,内地出现“就业紧缩”。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将着眼于研究驱动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用19个制造业数据做实证研究。文章安排如下:首先,吸收发展经济??的传统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成果梳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其次,利用19个制造业数据,对开放后各种作用机理对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二、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机理分析   (一)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是强化制造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国丰富而快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可能。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刘易斯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一个经典假设。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代部门中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是与就业和利润一起外生地给定的,由同期短期固定资本存量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决定的。因此,只要中心处于外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包围之中,劳动力的流动就会使工资水平停留在取决于维持基本生活消费的需求。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使制造业部门能够以较低的工资吸引到工人,这促进了制造业集聚的过程。同时,不变或较低的工资水平为制造业加速资本积累,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条件。由此,富有弹性的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集聚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实证研究对此有不同的结果。一种实证研究支持劳动力迁移刺激迁入地需求从而创造了新工作岗位的观点。Greenwood[5](957-969)?归纳了迁移促进增长自我强化和累积现象的因素:(1)拥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迁移者带来技能、发明和创新;(2)迁移者带来物质和金融资本;(3)迁移者创造劳动服务之外的收入;(4)迁移带动迁入地的投资如社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5)迁移影响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利润;(6)迁移有利于扩张市场,获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上述每个因素都会导致需求移动,带动区域就业增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迁移对工资下降造成的冲击对增加工作岗位刺激微弱,实证研究支持工作岗位增加吸引劳动力迁移而非相反。[6](1-75)?范剑勇则认为外省农民工对流入省份第二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农民工不是替代了本地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而是促进了本地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跨区域流动的劳动力抑制工资上涨,从而制造业没有受到工资调整对企业重新选择区位产生实质性的压力,因此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成为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推动力。   (二)国际国内市场的替代效应   两个地区开展贸易后,工业发达地区将以更低廉的价格满足另一地区对工业品的需要,其结果是另一个地区的工业中心将会因失去市场而逐渐消失。在新经济地理模型里,企业对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进行权衡,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集中生产以节约运输成本并获取规模经济,这是制造业集聚的又一驱动力。[7]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沿海地区凭借地理条件、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