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B重点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田地质学B重点复习

煤:植物遗体堆积在泥炭沼泽中经历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植物有机组成: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植物成煤条件:成煤植物、气候条件(温暖潮湿)、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泥炭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的一系列演化过程。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经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条件: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厌氧细菌的参与、煤的成因分类:煤化作用的过程(论述) 煤化作用的阶段和特征: 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主要通过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和残植化作用,泥炭化作用的产物由高等植物残体和腐植酸组成 煤化作用阶段: 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成岩作用机制: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的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被埋藏于地下: 经过:压实脱水增碳;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固结;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 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 煤化作用只有由浅而深、或者被终止,不可能发生由深变质的煤转变为浅变质的煤,呈现不可逆转性。煤化作用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煤化作用能否形成连续的演化过程,还决定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例:含煤盆地由沉降转变为抬升,这就会导致煤化作用的终止;如果后来由于岩浆作用的加剧,或盆地再度沉降,那么煤化作用还可能再次进行下去。煤化跃变: 第一次煤化跃变:发生沥青化作用,生成沥青质。第二次煤化跃变: 特征:1、大量甲烷逸出,释放大量的氢; 2、煤的比重下降到最小;3、煤的显微孔隙度逐渐缩小,水分减少。腐植凝胶达到最低;4、发热量升高到最大值5、在焦煤阶段,由于化学结构的变化,水分含量有所回升6、煤的物理、工艺性质发生转折,称为煤化作用转折。7、跃变结果:形成煤化台阶(壳质组从Vdaf=29%~22%这一阶段的明显变化)壳质组与镜质组在颜色、反射率等的差异更小。8、本阶段与油气形成的深成阶段后期相当,对应于石油的“死亡线”。 第三次煤化跃变: 第四次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因素: 1、温度(煤化作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沉降深度的变化,温度的增加使得煤化作用程度提高,因此煤化作用的演化决定于煤的受热史。煤化程度增高的速度,决定于地区的地热条件,即地热梯度变化。 大地热流值高→地热梯度高→煤化梯度高→煤的变质程度高。 2、时间在煤化作用中,煤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的长短、地质上的时间延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时间因素在较高的温度下往往更加明显,时间因素还受到受热速率的影响。 3、压力(双重影响) 静压力对化学煤化作用(煤化作用中起决定作用)起着抑制作用。压力因素虽阻碍化学反应,但却引起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1、动压力能使芳香族单元层排列更有序2、静压力使煤的孔隙率和水分降低、比重增加,促使芳香族稠环平行于层面作有规则的排列。3、动压力影响到反射率值及镜质组的各向异性。煤化程度指标:水分、发热量、氢含量、碳含量、挥发分、镜质体反射率、壳质组荧光性煤的变质作用类型(热源和增热的方式及变质特征)深成变质作用: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煤变质的分带性:水平分带、垂直分带 垂直分带—原始分带 在煤的深成变质过程中,由于煤系下部煤层或煤组受到大于上部的温度及压力,煤质随沉降深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煤变质的垂直分带。 水平分带—垂直分带的表现 煤变质的水平分带是垂直分带性的一种表现,是倾斜煤层的煤质垂直分带在平面上的反映。由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平面上就构成煤质的水平带状分布特征。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镜质组(最常见最重要) 由植物的根、茎、叶等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镜质组透光色从橙红(长焰煤)到红棕色(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