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是文物界希望小学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是文物界希望小学
1.“从机场高速公路大山子出口出,走机场辅路过五环约四百米,穿过南皋桥前行约六百米,看到观复博物馆前行2000米的路标右转,不规则十字路口看见400米前行路标,路南二层红顶白楼,观复。”据说这是一条被马未都发了千百次的短信。
去观复博物馆参观的那天有点风,北京上空晦暗迷蒙,不用说,这是沙尘造访的结果。越过高楼林立的望京腹地,道路逐渐狭窄,逐渐颠簸。一眼望去,两边尽是工地,飞沙走石。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司机忽然松了口气说:到了。
眼前一栋红瓦白墙的建筑,在旷野中显得格外醒目。正如外界所说,观复博物馆如今面临着拆迁的命运,只能在四周繁忙的工地里坚守一时。对此,马未都先生曾经说,搬肯定还是要搬的,但是在搬迁之前,他要给馆里那些东西找一个更好的去处。
进得馆来,是一间不大的售票室。门票五十,一共有六种可供挑选。想必马未都在设计这个门票时一定动了不少的心思。参观者每多一种选择,就会多一些停留,而每多一些停留,就会对观复博物馆多一分认识。况且,凡是经过挑选的人们一般都会更加爱惜,因此,观复博物馆的门票就有可能被人们好好保存,进而被更多的人看到。
马未都说了,在博物馆的垃圾桶里,几乎看不到随意丢弃的门票。
进得馆来,先是一个空旷的庭院。抬眼可见传说中的影壁墙,上面写着老子《道德经》上的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随着马未都的声名鹊起,这堵招牌式的影壁墙也曾经一次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若不是因为观复博物馆的存在,估计很少有人会在晦涩的《道德经》里注意到它们。
和很多博物馆门庭冷落的情况不同,尽管天气恶劣,博物馆里已经有很多参观者。到处都可以听到??的脚步声,显出匆忙和愉悦。一队中学生跟着讲解员一起,认真聆听,逐个鉴赏,其间没有人打打闹闹或者窃窃私语。还有人因为过于专注,几乎把眼睛贴在了前面的玻璃上。行人过后,保洁员迅速地走过来用抹布擦拭灰尘。果然和外界说的那样,观复博物馆的文物上不许有一粒灰尘。
2.
算起来,观复博物馆已经成???十五年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家都是从《百家讲坛》开始认识马未都,然后才来关注他的观复博物馆。其实,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前,观复博物馆已经悄然经营了十余年,作为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它能在没有任何政府拨款的情况下,在许多大的省级国家级博物馆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生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宣武区的琉璃厂到朝阳区的南小街,再到大山子张万坟,这是十五年来观复博物馆的搬迁路线。这个路线反映了北京城的不断改造和扩建,也反映了观复博物馆的经营思路与生存策略。马未都是个认真的人,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自称草根,依靠务实的作风和精准的洞察能力获得成功,而这种务实和灵活,是他和许多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最大的不同。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能从一个颇为成功的“文学青年”迅速转变成“收藏家”的原因。早在80年代初期,马未都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就曾经被《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后来,他还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为笔名发表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就有上百篇。
兴许是看多了文学场里的虚浮和钻营,马未都和文学圈渐行渐远。不过,靠着当年的那些稿费,马未都得以在琉璃厂的地摊上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玩古董,确切地说,文学青年的经历为后来搞收藏的马未都提供了“第一桶金”。
3.
因为对茶器具的偏爱,确切地说是对建窑兔毫盏的好奇,进馆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右边的陶瓷馆。在观复博物馆的六个展馆(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油画馆、多功能馆)里,陶瓷馆的位置显然最为便利。
刚进馆不久,就看到了那些自己心仪已久的珍贵藏品。其中有建窑兔毫盏,建窑油滴盏等。再往前走,还看到了几个同一时期吉州窑的茶盏,皆清一色的黑底暗纹。在宋人拘谨压抑的审美里,黑色是一种流行色。
当然,我还看到了大清帝国几代皇帝督造下的花团锦簇的陶瓷制品。繁复的纹样,热闹的色彩,皇家的富丽堂皇让人怦然心动。马未都曾经说,收藏的至高境界不是占有,而是从藏品身上看见历史,进而看见人生,进而看见自己。想来,每一个文物身上都附着着许多的故事,这些附着的历史和故事,是我们无法用肉眼亲见的。因而,它们的存在,是人类文明的物证,是无声的诉说,是后世子孙的一种念想。
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一个收藏家都得先是一个历史学家。懂得,才能认得,认得,也才能更好地懂得。
从陶瓷馆出来,走马观花地看了家具馆和楼上的油画馆。油画馆里,展出的几乎全是中国现代油画大师如杨飞云、陈逸飞等人的人物画作品。作品丰富细腻,既没有现代派的喧嚣,也没有纯粹古典派的呆板和拘谨。
油画馆旁边,是人迹稀少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