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学第五节 寄生原生动物疾病2讲解材料.ppt

水产病害学第五节 寄生原生动物疾病2讲解材料.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产病害学第五节 寄生原生动物疾病2讲解材料.ppt

;(一) 斜管虫病(Chilodonelliasis) ;结构: 背面——前端左侧有1行刚毛 腹面——左侧有 9条纤毛线,右侧有7条纤毛线。 有1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 状的口管,呈喇叭状,末端弯转处为胞咽。 后部——有l近圆形的大核,小核球形,一般在 大核的一侧或后面;有2个伸缩泡,分别位于 虫体前部偏左及后部偏右。 横二分裂及接合生殖进行繁殖。 ;;左图:鲤斜管虫在鳃丝上寄生 右图:染色标本;?3.症状及病理变化 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少量寄生时对寄主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粘液,鱼体与实物磨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呼吸困难而死;鱼苗患病时,有时有拖泥症状。 4.诊断 因该病无特殊症状,病原体又较小,所以必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诊断。 ;5.防治方法 (1)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 (2)盐酸奎宁3mg/L全池遍洒。 (3)水温在10℃以下时,全池遍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成0.3-0.4ppm浓度进行治疗。 ;( 二)瓣体虫病(Petalosomasis) 1.病原体 石斑瓣体虫(Petalosoma epinepams),属管口目,斜管科。 形态:侧面观可见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 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 结构:胞口下接由12根刺杆围成的漏斗状口管;1个椭圆形的大核和1个小核;有l瓣状体,形状犹如一朵复瓣的花朵;腹面的中部和前缘,布满纤毛,排成32-36纵行,每行纤毛线的长短不同,腹面右侧12-14条纤毛线较。 横分裂进行无性生殖。接合生殖的情况较少见。 ; ;2.流行情况 流行于热天; 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均有流行; 主要危害红点石斑鱼、青石斑、真鲷等海水鱼。 在高密度流水养殖及网箱养鱼中更为多见,发病 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3.症状 (1)病鱼常浮于水面,显地表现出呼吸困难; (2)头部、皮肤、鳍及鳃上的,粘液分泌显著增多,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病情严重时白斑扩大连成一片,故又叫石斑鱼白斑病; (3)死亡的鱼胸鳍向前方僵直,几乎紧贴于鳃盖上。;4.瓣体虫病的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用显傲镜进行检查确诊。 5.防治方法 (1)病鱼或海水鱼在捕捞、搬运、换池时用淡水浸浴 4分钟,可以杀灭鱼体表寄生的石斑瓣体虫,达到防治目的, (2)发病鱼池,当水温30℃左右,全池遍洒硫酸铜,使池水成2ppm浓度,药浴2小时后,再加注海水,次日再重复治疗1次。 ;(三)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又白点病(White spote disease) 1.病原体 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spp.),属膜口目,凹口科(Ophryoglenidae),寄生在淡水鱼上的是多子小瓜虫(I. multifiliis). 成虫- 形态:卵圆形或球形;虫体很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 结构: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钟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有大量食物粒。 ;幼虫- 形态:圆筒形,不久就变成扁鞋底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虫体后端有1根粗长的尾毛. 结构:一个大的伸缩泡在虫体前半部;大核近圆形,多数在虫体的后方;小核球形多在虫体的前半部;“6”字形原始胞口尚未与内部相通。 生活史:在鱼体上分裂生殖,一般分裂3-4次后不再进行。 成虫离开寄主后在水中游动、分泌1层无色透明的膜,形成胞囊,沉到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进行9-10次分裂,一般形成300-500个幼虫。 水温15-20℃时从胞囊开始形成幼虫至破囊而出。; ;寄生在海水鱼的是咸水小瓜虫(I.marinus),又叫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的主要区别:大核由4-8个卵圆形团块连成念珠状,作“U’字形排列。 ;多子小瓜虫;在鱼鳃部寄生大量多子小瓜虫;2.流行情况 多子小瓜虫:淡水鱼鳃、皮肤、鳍、口腔、鼻、眼角膜等处; 世界性分布。 小瓜虫的繁殖适温5-25℃,流行于春、秋季; 小瓜虫病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在15-20℃时,侵袭力最强,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26h后就降低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