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章 节肢动物门 动物学 .ppt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篇 章 节肢动物门 动物学 .ppt

2、多胚生殖——同一个卵可以形成多个个体,最多时能产生上千个个体。常见于膜翅目寄生性昆虫。这些蜂卵在成熟分裂时,极体均不消失,而是集中在卵的一端,继续分裂,经成熟分裂后的卵核位于卵的后端,与极体一端相对,随即一次、再次地进行分裂,形成多个子核,每个子核形成一个胚胎。多胚现象是对很多内寄生蜂寻找宿主困难的一种适应。 3、幼体生殖——少数昆虫在幼体时期就进行生殖,产生的都是幼体,故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也是孤雌生殖的一种类型。 例如:瘿蚊科Miastor属和Oligarces属的幼虫和摇蚊科Tanytarsus属的蛹。这些昆虫的卵巢没有排卵的卵巢管,当卵发育成熟后,卵巢破裂,将卵释放在血腔中。卵没有卵壳,通过包在卵外的营养膜从母体血腔中吸取营养,待胚胎发育完成后,孵出的幼体就吃母体组织,以后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这些自由生活的幼体内又产生下一代幼虫。 十一、协 调 (一)感觉器官—— 十分发达 1、机械感受器(触觉感受器) 感受体内、外的机械力刺激,如接触、气流和水流等。 例如:感觉毛由毛原细胞、膜原细胞和感觉细胞组成。广布于体表。感觉 机械刺激。 鼓膜听器,半圆形,上有鼓膜,其内顶撑着一群弦音感受器。 弦音感受器包括: 冠细胞(撑附在鼓膜内面) 围被细胞(包围感觉细胞的远端突起,不直接与冠细胞接触) 感觉细胞(近端部延长成听神经纤维,与神经中枢,即第3对神 经节联系) 鼓膜受到声浪震动,即可被感觉细胞察觉,然后通过听神经纤维,将 刺激传到神经中枢。 2、化学感受器 近端延长成为神经,与神经中枢相连;远端的突起则延长呈毛状、板状等以接受来自外界的化学气味。 嗅觉器 :嗅毛,位于触角内。可十分敏感地检测空气中存在而浓度很低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多数昆虫需要通过它来寻找配偶,识别同伴,发现寄主。 信息素(外激素)是高度专门化的挥发性物质,易被嗅毛检测出来,对动物行为和个体发育起重要作用。 如:雄蛾可嗅到3000米外的尚未交配过的雌蛾发出的气味而被吸引到雌蛾身旁。 蜜蜂、蚂蚁、胡蜂等社会性昆虫以嗅毛识别同种、同巢个体;有的蚂蚁还循着同伴留下的标迹信息出巢或回巢。 3、嗅毛的结构: 每根嗅毛由一个或多个感觉细胞构成,其远端突起细长呈纤毛状,穿过角质膜而暴露体外;也可能不穿过,但突起周围的角质膜却有多数细孔。细胞的近端部则延长成为神经纤维,与神经中枢联系。 4、味觉器:位于口器上或口腔内。也有着生于附肢上,感受水溶性物质刺激的器官。 5、光感受器: 单眼:只能感知光线强弱变化 背眼(中央眼):仅分布于成体,头部额区通常3个,三角形排列 侧眼:某些种类的幼虫头部左右两侧,每侧1至数个 甲壳动物的单眼:色素杯(内有反光色素层)+一群视觉细胞。多无透镜 昆虫的单眼:有透镜,其下有一群视觉细胞,透镜边缘和视觉细胞间有色素细胞 复眼:能形成物象。节肢动物的主要视觉器官。常为1对。半球状凸起,有多个透镜,由多个小眼组成。1个小眼即1个视觉单位。 座眼(着生于头壳上) 柄眼(着生于眼柄上) 小 眼: 折射器:双凸透镜1个,晶体(晶体细胞构成,非晶体型,真晶体型,拟晶体型) 受纳器:视觉细胞(网膜细胞),基部延长成神经纤维,集合成视神经;视杆,视觉细胞围聚而成的中央柱状光感受面。 色素细胞:在晶体和受纳器周围,遮挡侧面光线。 (二)链状神经系统 与环节动物的相似。与异律分节相适应,神经节有愈合现象,尤其身体前端的3对头部神经节愈合为脑。消化道下方头部后的3对神经节愈合为食道下神经节(咽下神经节)。 昆虫纲:前脑、中脑、后脑,与腹神经节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支配眼、触角、口器、足、翅、外生殖器等。交感神经系统包括胃肠神经系统和腹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内脏活动。 (三)体液调节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共同发挥调节作用。 昆虫内分泌腺: 脑神经分泌细胞:分布于脑、腹神经索,分泌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 心侧体:位于食管背面,脑后下方,分泌激素影响血管收缩。 咽侧体:位于心侧体后方,能周期性地分泌保幼激素、卵黄形成激素 前胸腺:位于前胸部食管腹下方。在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前胸腺激素的作用下,分泌蜕皮激素。 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作用,通过浓度比例的变化控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