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水润芳华王同春与河套开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原上水润芳华王同春与河套开发

草原上水润芳华王同春与河套开发   在蒙地的水利开发当然会涉及到和蒙古人的关系。明代蒙古人入居河套后,这一带本来是他们的天然牧场。蒙古人对游牧生活的天然偏好远在农耕之上。   近代史上像王同春这般功过霄壤、毁誉不一的人物还有很多,但王同春仍然有他的特殊性。其关键之处在于,从时间上说,他正好处在中国从传统帝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转折点上,世事遽变,人心难周,个人的努力不免左右支绌;从空间上看,他身为直隶汉人,却久居塞外蒙疆,他在河套地区开渠辟地的功绩愈著,后世的毁谤可能也就越多,这是跨文化旅行者势必都要遭遇的一道坎。因此,王同春的一生不应简单地视为个人的传奇,而是勾连家、国、天下之关系的一道线索,我们从王同春的经历中领会到的,也是时代变迁面前人类的普遍命运。   顾颉刚不是第一个为王同春作传的人,但他写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却影??最大,据说还成为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从现在不断更新的资料来看,顾颉刚所记似乎不乏讹误,但因为距王同春生活的年代较近,讲述者多为亲历亲见亲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时人对王同春的一般看法与情感,因此顾作仍颇为可本,只是将部分结合其他人的说法。王同春一生的故事,似乎都与河套地区开渠、辟地、灌溉相关,由于时代的变化,这个看似纯技术领域的事业却纳入了太多的社会内容。根据其人生史节点的转变,王同春的一生约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草原上的灌区      王同春俗名瞎进财,生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河北邢台县人。他出身微贱,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16岁的时候在家乡犯了命案,于是随人逃到内蒙古河套一带。黄河在河套的这一段,本来有两道,分别称为北河和南河。后来北河渐湮,下游在清朝道光年间淤断,与南河不通。从此南河成为黄河正道,而北河遂改称五加河了。本文所说的河套,主要是指黄河和五加河之间的广阔地区,也被称为后套,以区别于黄河“几”字湾之内的前套。整个清代,后套分属于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与右翼后旗(杭锦旗),到民国初年才划分出去。   本地谚语称:“黄河百害,惟富一套”,指的就是因为黄河漫灌以后使得河套的土地变得异常肥沃。河套的农业产量很高,据说“水田一亩之入可抵关内山田十亩”。汉人在河套进行水利开发的时间较早,约始于清道光年间,十九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王同春投靠了率先在河套开渠的川人郭有元,掌握了丰富的开渠技术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创立自己的牛犋(两头牛并行拉犁,称为一牛犋:后来引申为二牛之力一年所耕面积,还可引申为最小的耕种单位村庄),并且开始独立“包租蒙地而散租于民人、开渠灌溉的生涯。据称王同春先后独立投资开了至少3条大干渠丰济渠、沙河渠和义和渠,支渠270多道,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还与别人合伙投资开了另外2条刚目渠、灶王渠。这些大干渠长的达百里之多,短的也有六七十里,最宽者十余丈,窄的也有四五丈。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又受绥远垦务局委托开凿永济渠,该渠为后套第一大渠。整个河套地区几乎被他连成一片,渠道纵横,阡陌相连,桑麻遍野,村落相望。王同春也由此成为河套地区势力最大的地商,被称为“河套王”。   在蒙地的水利开发当然会涉及到和蒙古人的关系。明代蒙古人入居河套后,这一带本来是他们的天然牧场。蒙古人对游牧生活的天然偏好远在农耕之上。清后期开始,出于对外来奢侈品的热爱,王公的耗费日增,招徕汉人垦地成了他们获取货币收入的最佳选择。山西、陕西北部的汉人因此得以越过长城租地垦荒,春来秋归,称为“雁行人”。雁行人相对比较零散,也没有定居下来,因此对蒙古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对较轻。随着开渠灌溉技术的成熟,垦荒人数和耕地面积剧增,而且形成了稳定的汉式村落社会生活,加上大规模水利系统本身的高度组织性,与蒙古族的社会生活就发生了直接的关系。王同春通蒙语,熟谙蒙人社会,但与蒙古上层的关系却显得颇为微妙,他既曾作为中间人耗费2000两巨资调停达拉特旗内部纷争,从而得以开挖沙河渠,包租隆兴长以西的大片土地,也曾在遭到清政府逮捕时受到杭锦旗王公的庇护,还曾因为开垦牧场和强立契约的缘故,与蒙古王公及召庙喇嘛发生大规模械斗,而被杭、达两旗王公诉进监牢。可以说,蒙古社会在接纳甚至欢迎拓荒者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维持自身社会的特性,抵御外来施加的各种变化:一方面,库仑哲布尊丹巴活佛听到王同春的名声之后,千里迢迢邀请他到外蒙开渠垦荒,而另一方面,在内蒙古地区,王同春势力所到之处便绝了蒙人的足迹,他们再没有游牧的地方,只得北度阴山,或是南越黄河而去。用顾颉刚的评价就是,王同春欺负蒙人,蒙汉的感情因此就被伤害了。      蒙地放垦      为挽救王朝积弊,清末开始实施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业开发。在内蒙古地区主要体现为“蒙地放垦,移民实边”,也就是国家征用盟旗地方的牧场荒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