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志华从古海港走出远航者
许志华从古海港走出远航者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拥有深厚“海派”历史文化底蕴。“敢拼、敢闯,同时又本分,做事踏实,信守承诺”这是许志华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泉州人的特点概括。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内少有的“奇迹”,匹克之所以经历低谷后又能成功崛起,则源于许志华――“从古海港走出的远航者”对“国际化航线”的成功开辟并执着前行。
受命突围
20世纪90年代末,在 “明星代言+CCTV5”营销传播模式的催生下,以晋江鞋企为代表的新兴品牌规模性蜂起,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也为之迎来了“爆炸”式增长,而此时,曾经辉煌的“老牌”匹克开始在后辈面前显得有些步履维艰,渐入发展低谷。
2001年,许志华带着“一般大学生都有的职业憧憬”从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毕业后,希望从政或进入华为工作。但在父亲许景南的一声召唤下,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匹克,因为公司的发展现状已不容其犹豫,父亲也确实需要有人帮帮他。由于刚进入公司时营销部门不超过20人,所以从业务、媒介到企划,凡是能接触到的工作,挂衔总经理助理的许志华都要身体力行。悉尼奥运会以及中国申奥成功带来的效应继续为整个行业注入需求与竞争的动力。当时的匹克经过调整后,开始了以年3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基数过小,加之与竞争对手100%、80%的增长速度相比来,可谓不足为喜。“当时的营销传播工作没有规划性、系统性,而且预算也比较少,当时我都不敢去找未来广告谈一年300万的合作”,许志华回忆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无论从产品、营销、渠道哪个方面来看,匹克都不具有优势,深深地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中,这个曾经的名牌被淡忘,甚至被经销商混淆于晋江的一个新生的小品牌。另外,当时行业内不规范的频繁人员流动也进一步加剧了匹克被模仿、同质化的程度。虽然在2002、2003年匹克也曾一改单纯投放电视广告的做法,赞助了CBA联赛,但由于多重原因,效果甚微,之后其便进行了放弃。
2004年,已开始担任副总经理的许志华所面临的企业发展困境始终没有改观。而且,面对国家队、CBA、中央??等稀缺资源被“竞价般”争夺,匹克的发展前景更为困窘。许志华坦言:“究竟该如何突围?我当时不知道答案在哪,并一度感到困惑、郁闷”。
塞浦路斯的意外收获
在许志华为匹克的未来发展正忧心忡忡的时候,应塞浦路斯市场代理商的需求,匹克以提供比赛服装装备的形式,赞助了2005年4月在当地举办的欧洲全明星赛。借着赞助的机会想出国看看球、缓解郁闷心境的许志华万万没想到,他会在当地受到包括欧洲篮联主席亲自接见的高规格热情待遇。而当欣赏了无论从比赛水平,还是从拉拉队表演,以及赛场氛围都不逊于NBA的这一世界顶尖篮球赛事后,许志华在心中开始纳闷:“为什么如此高品质比赛的赞助付出,还不抵国内甲B赞助级别费用”。经过对海外体育运动品牌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许志华得出了答案。“当时的国际市场,几乎就是阿迪、耐克以及锐步的天下。而当这些大牌们对一些优质的国际赛事没有需求时,其赞助价格也就自然低了”,他说。
塞浦路斯一行的意外收获,加之本身就成长于“海派”地域文化,许志华的国际化思维最终被激发,他开始意识到可以通过赞助国际赛事的形式另辟一条突围国内同质化困境的蹊径。不过,当时虽然???价比很高的国际赛事资源不少,但大多对中国市场缺乏必要的影响力。所以,许志华虽一扫曾经的企业发展困惑,但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获取可辐射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的赛事资源,并以此占据营销传播的国际化制高点,是其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为之也就发生了匹克与NBA的交往故事。
与NBA的“战”与和
明确了国际化战略的许志华其实很清楚,NBA当然就是符合其心意的优势赛事资源。不过,对于这个在当时已与李宁有官方市场合作的“庞然大物”,匹克在找到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想商谈合作时,却遭到了“傲慢”回绝。NBA的官方大门面对匹克紧锁,但许志华并没有失去自信,其转而思考是否还有别的路径可寻?
2005年,姚明已在NBA的赛场站稳了脚跟,中国人对NBA的喜爱为之被注入了民族感情,也正因如此,火箭队的比赛经常被转播。在观看姚明比赛时,许志华突然意识到,赞助火箭队无疑也符合匹克的国际化战略,同时这也是进入NBA的另一种方式,很快,赞助火箭队的想法被他提上了日程。经过多次努力接触,在中介机构的担保下,火箭队由开始的不理睬最终同意了合作。过程曲折、代价不菲,但匹克终究还是实现了进入NBA赛场的目标。机会来之不易,许志华当然不会浪费,“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的口号被他在国内进行了大势传播,一时间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而当中国篮球迷们通过电视转播看到匹克在火箭赛场的广告时,匹克同样获得了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