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章地槽地台学说.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磁铁石英岩 (BIF型) 槽台学说的大陆生长观——槽-台边缘形成新的地槽,大陆向海洋方向扩大,海洋变小,大陆内部会发生开裂(如东非裂谷)但不会消亡 槽台说的地壳发展旋回——周期性的产生新的地槽,地槽后期的褶皱造山运动标志旧地槽消亡,新地槽的孕育 槽台学说功绩与存在的问题 槽-台理论推动地质科学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岩相古地理+沉积建造、厚度分析+岩浆、变质+变形组合等研究方法深化了对区域构造和地质演化的认识。 有关褶皱幕、构造旋回、地槽和地台演化规律和类型划分等理论的提出最终发展成为有关大陆构造及其演化的系统而完整的学说。 板块构造观点是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槽-台理论阶段辛勤积累下来的 槽台学说功绩与存在的问题 技术与认识方面的局限:缺乏各种地球物理探测,以大陆为研究重点,无法说明海洋构造和全球构造的演化 动力学机制问题:描述性为主,没有对地槽、地台发生发展、迁移和封闭的本质 固定论的观点:地壳、地幔无大规模水平运动 与我国实际不太符合,中国地台是一个准地台。 二、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与中国地质 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从 19世纪晚期算起,已有 100多年历史。 高距(2009)划分为4个时期 (1)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研究和总结时期; (2)槽台学说的提出和发展时期; (3)板块构造学说的传播和兴盛时期; (4)超越板块构造时期? 1.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研究和总结时期 以1872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到庐山进行地质考察为代表,对庐山的地质构造特征作较全面的介绍;维理士(1903),奥布鲁契夫(1880~1906),德普拉(1909~1911)等对北京西山、五台山、秦岭构造进行了研究。 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地质大会上宣读了“The Tecn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一文,首次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区域地质研究成果。 1930年,李四光首次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并由此创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 王竹泉(1925)《山西地质构造纲要》 谢家荣(1945)《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 翁文灏 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中国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学者 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 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 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专著的学者 燕山运动及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 中国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 中国第一位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学者 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2.槽台学说的提出和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黄汲清,其主要学术思想反映在他1945年发表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用槽台学说对中国内地的基本特征作了精辟的划分和概括总结,是多旋回构造(多次褶皱造山回返)学术观点诞生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汲清先生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300万大地构造图》,1960年又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用多旋回构造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特征。 3.板块构造学说的传播和兴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尹赞勋、李春昱等将板块构造引入我国。 80年代,板块构造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论著大量出现: 李春昱等(1982)编制的《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 王鸿祯等(1985)对中国古地理和古构造的论述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概述》(1996) 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著作; 马宗晋(1982)《论全球构造系统》 马杏垣等(1987,1989)《1∶400万中国及邻区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和《中国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图集》 4.超越板块构造时期? 本世纪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用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以及多时空和多尺度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地球的发展演化及所有的行为和运动。 第二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第三是,将经典地区“立典式”研究与全球或大区域地质研究的结合。 大数据时代与地球科学新机遇 大数据——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创建新一代架构技术,产生新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大数据的四化(4V):数据海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化(Value) 大数据特征: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利用、全息可见 Viktor Mayer-Sch?nberger 大数据时代与地球科学新机遇 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推出“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发”上升为国家层面。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6个政府部门启动了大数据项目。 核心科学体系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实现科学和技术的新发现,形成新知识体系,以应对国家在自然资源、灾害、提高人们

文档评论(0)

优秀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