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楹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docVIP

浅谈楹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楹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

浅谈楹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   楹联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中独有的文学体裁,它对社会的影响与其他传统文化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形成了自身的鲜明个性,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楹联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楹联具有强烈的亲和作用   楹联这簇中华文化的奇葩,是各种文学中最具群众性的文学,具有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效果。楹联的种类多样,如胜迹联、厅堂联、警世联、婚寿联、哀挽联、谐趣联、嵌名联、姓名联、春联等,它说的是群众的话,讲的是群众的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离人们最近,影响也最深。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联。周汝昌先生说:“我们过年过节贴对联,更??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列举各种文学形式,有哪一种能像楹联这样掀起全民性文艺活动、打造文学的“嘉年华”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楹联至少每年有一个月的“亲民期”,在浓浓的春意中,大家都贴起红红火火的对联,纳祥祈福,共迎丰年。楹联的群众性、大众化在此可见一斑。   2003年3月18日,新上任的温家宝总理面对众多的中外记者引用林则徐诗句中的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顿时赢来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此地引用此联,既生动地展现了温家宝同志“亲民总理”的形象,深刻反映了温总理为国为民而决心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的高尚人格,又拉近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增强了人们对新上任总理的信任和信心。这是把楹联的亲和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典型范例。      楹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   楹联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文字精练、语言优美,它浓缩度高、概括力强,能够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它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时可用,到处可用,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写联,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用联。这就决定着它辐射范围之广、渗透能力之强,为许多文学形式所不可比拟。   楹联在当代的影响,或者说楹联的辐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上世纪70年代末的几年准备,1984年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从此,楹联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有史以来最繁荣的局面,其发展速度和辐射范围超出了人们的想像。近20多年来,人们对楹联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充分,运用楹联打造自身品牌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将楹联文化与本职职能结合起来的意识越来越自觉。涌现于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征联活动层出不穷,一些高水平的获奖联作目不暇接。如山西运城“审计杯”获奖联:“审者无私,脚下廉风肩上任;计之有法,胸间正气掌中财。”把审计者所应有的品质、所肩负的任务、所依据的准绳表述得令人叹为观止。再如山东“税收与小康杯”获奖联:“收亦凭法,支亦凭法,稽征者都当宣传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也是受益人。”把税收的依据、目的概括得十分到位。还如湖北荆门“廉政杯”获奖联:“执政无私,高扬正气歌,降腐还凭三尺剑;兴邦有道,喜谱清风曲,崇廉不负万民心。”把除腐用重典、倡廉得民心的愿望一展无余。如此高质量的为各个方面服务的楹联作品不胜枚举。   纵观今日楹联的辐射范围,不仅走进了工厂、社区、乡村、学校、军营,走进了党政机关,走进了各行各业,而且走进了中央新闻媒体,走进了国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联以载道,联可育人。诗言志,联亦言志;诗为心声,联亦为心声。一副好的楹联,就是一个警句,就是一个格言,就是一个哲理,就是一篇檄文,就是一个闪光的座右铭。这是因为凡是佳联妙句,一定蕴含丰富而深刻、积极而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和教育人。毫不夸张地说,一副好的楹联,它的教化和导向作用可以跨越时空,甚至可以跨越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赢得一代又一代人的青睐、崇敬和向往,并以此作为个人的人生哲学和前进动力。时间和历史证明:一副好的楹联可能胜过一部好的教科书。   人们正是看到了楹联这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所以千百年来利用楹联的文学形式点亮了一串串人生的指路明灯,创作了一批批惩恶扬善、警世规人、催人向上的优秀作品。“要立业须早立志,欲成才应先成人。”这副挂在某中学教室的对联,对青年学子来说,无疑是人生起步的导向标。徐特立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是对人的引导,也是对人的规劝。大教育家陶行知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实际上是为人、为官的明镜。如此等等,都说明楹联的导向作用是实实在在的,是润物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去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