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强权 被科技操纵人脑
网络强权 被科技操纵人脑
飞机让我们随时纵横四海,穿越剧让我们40分钟上下千年,互联网让我们天涯比邻……科技改变生活,同时,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它也是一种强权,正在改变和操纵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善于利用工具是人类的智慧,但同时也要警惕被工具奴役和侵吞。
如果没有互联网
前几天,大学时候的几个朋友约出来吃了个饭,到齐入座之后,我做了一件事:把到场人的手机全部收缴,期间除了接听电话之外,不许拍照片上传、刷微博、上人人网、玩游戏。我想看看这帮人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后能不能活下去。
看得出来,当手机不在手边,很多人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心神不宁。虽然嘴上说无所谓,但是只要我离开座位,就一定会有人提议把手机拿回来。不过我发现,度过了开始的不适,一晚上大家可以更加专注地交流,胃口也好了不少。饭后,我拿出自己的手机一看,只有两条短信,一条房产广告和一条电商促销信息。
《时代》周刊杂志曾经发表文章认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都拒绝让大脑屈服于各种数据洪流。”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还必须在里面挣扎求生。
有一本书叫《生命的清单》,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一生当中真正做的有价值的事情几乎少得可怜。作者大卫?伊格曼好像还没有把上网浏览网页的时间算上,如果把这个时间算上的话,人的一生可能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常看到有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像韩寒那样成功,害怕一事无成。但从他挥霍时间的那种慷慨来看,真不觉得他有什么危机感存在。因为一旦坐在电脑跟前,奇迹就发生了――忧虑在一瞬间蒸发,生活一下变得丰富多彩,虽然有些在网上夺目却无聊的信息对你来说,真没太多用处。
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在聚会时尝试一次屏蔽移动互联网的想法。每次聚会的时候,都能看到人们不是手忙脚乱地用手机拍照上传,就是低头刷微博、玩游戏,我觉得那场面挺滑稽的。大家好不容易从四面八方冲破重重堵车的障碍,气喘吁吁终于聚合到一起,却忙起手机上的事情,无视周围的人存在。一帮人互相@,互相面??面欣赏着刚刚发上去的微博,却没有交流,像是一帮陌路人被关到了一起。
我们可贵的延迟时间
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对此,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清醒地指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同时,鲍尔莱教授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身上:“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他们平常读得太快,写得太快,书本和阅读能让他们慢下来,这是一种美妙的体验。”鲍尔莱因说:“如果他们24小时与网络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大脑研究者告诉我们,阅读是对大脑的指令和驯化过程。大脑的每个区域都掌管不同的生理活动,听和看在你的感觉上似乎没什么奇异的,但对大脑来说处理起来是不同的。
阅读生理学权威玛雅内?沃尔夫认为:阅读最核心的秘密就在于可以让读者的大脑获得自由思考的时间,而这种思考所得远远超过他们在阅读之前所拥有的认识。而我们却恰恰生活在一个“越多越好”的时代,而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让我们不再拥有那段可贵的延迟时间。
因为大脑中有个“延迟神经”,延迟神经梳理了我们的线性思考,使得我们有能力阅读。
人们在网络上急于去做出判断的表现,或许真的和大脑没有使用延迟液有关,不管在互联网上发生什么公共事件,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迅速判断,倒向一方,而不是在思考为什么,怎么了。
拿火了好一阵子的韩寒和方舟子论战这事来说,抛开他们之间的孰是孰非不说,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意见领袖们都站出来指责韩寒身上的意见领袖标签;那些恨不得自己能天天暴露在电视镜头下面的“专家们”,终于有机会在电视上嘲笑偶像的崩塌;他们一边也想自己能像韩寒那样赚钱,且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团队在后面进行商业操作,一边无情地抨击着韩寒的商业行为。
麦克卢汉在1951年出版的《机器新娘》里就这样说过:“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人耗尽了自己的全部时间,只求能打入集体的公共头脑。打进去的目的是为了操纵利用和控制;旨在煽起狂热而不是给人启示,这就是他们的意图。”他的这段话针对的是当时广告和娱乐媒体,用在今天的互联网或许更显合适。
电脑的人性化人的电脑化
方舟子的好朋友和菜头在他的一篇博客《相对的2011》里面提到:“宁财神刷了一年微博,没写剧本。”多有才的一个人呀,用一年的时间把自己在新浪微博活跃程度提升到了前列。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张财神、赵财神、胡财神在互联网上用走神的方式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