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导师与她时代骄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妇导师与她时代骄子

农妇导师与她时代骄子   1999年1月9日,当我怀着特殊的探寻心情,来到那个似乎被现代社会遗忘的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乡两家村,看到那个原始的茅草屋,那位老太太侯俊荣时,根本无法相信,就是这位平凡的农村老太太将6个儿女都送上了大学。?   1978年,她的长子魏广平率先金榜题名,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电子计算机系,现在美国学习,成为共和国第一代著名计算机专家;次年,她的长女魏秀玲考取东北工学院自控系,现在辽宁工艺美术学校任教;1982年,她的次子魏广利考取北京工学院,现在长春电子仪器厂工作;1984年,她的二女儿魏秀霞考取阜新师范学院,现任阜新市二中学教师;1985年,她的三女儿魏秀云考取辽宁银行学校,现在阜新市工商银行矿办工作;1990年,她的小女儿魏秀娥考取辽宁中医学院,现在阜新市中医医院当医师……?   如今6兄妹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农家小屋里,人们看到一个满脸菊花般皱纹的老太太侯俊荣,一定会感慨万千。?   然而,人们更无法相信,这位看上去比普遍农村妇女多几分精明的老人,不仅放飞了6位天之骄子,而且,也放飞了自己―――使她从一个睁眼瞎文盲老太太,变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文化人,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侯大学”……?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她没有念过书,但却说,不能让穷把孩子前程耽误了      42年前,被誉为乡里“一支花”的村姑侯俊荣,家里的门坎都被媒人踏破了,介绍对象成了串:有头有脸的乡村干部,铁饭碗的县城工人,还有威威武武的军人。可她偏偏看上了乡里的小学教师,相貌平平的魏振明。并打破了乡俗,没嫌他家穷,没要一分彩礼钱,就嫁过门去。面对这天上掉下来的美事,闹得魏振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新婚之夜,他忍不住问她:“你嫁给我图啥?”她羞怯地说:“就一条,我喜欢念书人,按农村话来说,这叫改良品种,将来我们的孩子都让他们上大学!”老实巴交的丈夫没想那么远,甚至没有理解妻子的想法,便点头答应:“中!”这一“中”不要紧,当他们6个子女一个接一个来到人间时,可苦了侯俊荣,丈夫是乡里小学??师住在学校,一、两月回来一次挺清闲,她一个人带6个孩子,其苦其累就可想而知了。她当时就有一个信念:让孩子们都上学,不能掉队一个,把自己无法念书的遗憾,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   然而,让6个孩子全念书,谈何容易。甭说那时生产队穷,每人每年才分33.5公斤粮食,生产队的工分也不值钱,拼死拼活干一天才挣8分钱,一个棒劳力一年挣3000个工分,才24元钱。而她的丈夫虽说是小学民办教师,但一个月工资才17元。就这点钱,6个孩子6张嘴,还想念书?一口锅里能喝上玉米糊糊就不错了。可她没有气馁,她像燕子垒窝一样,每天中午、晚上下工回来,都风雨不误地到1公里外的山上往家背石头,尔后又自己和泥自己脱坯自己晾晒。一年下来,她硬是在自家房山头接了一间大屋,取名魏家书屋。尔后,她又到乡供销社拣回6个大纸盒,回来用白纸糊了又糊,糊成6个简易的小书桌,又调动了心灵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剪刀剪成小狗、小猫、小兔、公鸡、大鹅和小鹿,再用蜡笔涂上颜色,贴到桌子上……书屋剪彩那天晚上,她推开房门,向孩子们展示她的成果时,孩子们仿佛走进了辉煌的宫殿,欣喜若狂……?   孩子们陆续上学了,可家里那点钱还不够糊口,拿什么去交学杂费,买书本?为此,她开始了第二项工程―――每天中午、晚上下工,都到大草甸子去打草,到松林里去采蘑菇。?   在大儿子魏广平、大女儿魏秀玲的记忆深处,永远鲜活着他们高考前那半年里,他们的母亲是怎样拼命的―――那些日子,每天中午晚上收工后,母亲都上草甸子打草,到松林里采蘑菇。晚上天黑去采蘑菇,她不知跌了多少跤,多少次被松林里的野蜂子蛰得满脸青肿,嘴咧鼻歪。而每天中午去打草,烈日像电焊光一样,烤得大地都冒烟,有几次,他们去给母亲送饭,发现母亲累得站不住了,只能跪在草地上割,她的脸被划得像猫抓似的一道道血痕,而她的手与膝盖全磨得血肉模糊不堪入目……那一刻,6个兄妹都飞快地跑过去,跪下抱住母亲大哭:“妈妈!妈妈!”那段时间里,母亲硬是打了7500公斤草,晾干后2500公斤卖了150元;采了850公斤鲜蘑,晾干后剩下65公斤,卖了130元。一共所得280元钱。你不要小瞧这笔钱,那在当时乡下人眼中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换句话说,瘦弱母亲半年的劳动,硬是顶上14个棒劳力全年的劳动价值。?   就是这样,母亲每天晚上采蘑菇归来也不休息,她总是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陪伴儿女们读书,直到孩子们都睡了,她才最后一个睡下。1978年,大儿子要考大学,没钱做被褥,她每天晚上就在豆大的油灯下,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用颤抖的手无限深情地把平时攒的小布头,剪成144块规格整齐的布角,尔后一针针、一线线缓慢地拼对着。这哪是做褥子,分明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