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琴介绍和欣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琴介绍和欣赏

名琴介绍与欣赏 【名琴欣赏】 名琴介绍与欣赏 ·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图式》多一内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多处跦漆修补,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现于磨平之断纹处,鹿角灰胎下用葛布为底。琴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龙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2厘米,宽3厘米,通贯于纳音的始终。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左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10字及“诗梦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虎龙吟。苏轼记”楷书23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下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据广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斋琴语》所述,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诗梦斋”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谢”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号。   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   “九霄环佩”琴在清代未年就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张琴的品评,留下文字记述的共有3人。第一个是佛尼音布,得到这张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唐琴,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收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第三人是当时藏有“飞泉”、“独幽”两张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为大琴学家杨宗稷弟子,杨氏将“飞泉”、“独幽”二琴定为“鸿宝”,而拥有两张“鸿宝”的李氏却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鸿宝”与“仙品”之间的差别,自可不言而喻了。   “九霄环佩”琴继佛氏之后,大约在1920年左右被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所得。其后傅侗举家南迁移居沪上,“九霄环佩”亦随之南徙,遂成为上海琴坛名器,被收藏家刘世珩所得。1953年,经郑振铎局长提出,国家文物局由刘氏后人手中以重金购得,并转交故宫博物院。据上海的一位老一辈古琴家说:“上海曾有三张音韵至为佳妙的古琴,一张是王氏家藏的‘铁雀舞’,一张是吴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张,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环佩’”。“九霄环佩”之所以始终在琴坛上享有盛名,且饮誉上海,至今犹为人所称道,就因为它是非常琴所及的盛唐的雷公琴。   据文献记载,古代的琴多出于琴家的手制,或由琴家督造而成。到唐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张越、沈镣,另外还有娄则、冯超、三慧大师和超道人。不过今天从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这是因为雷氏琴不仅被唐贤所重,而且更被宋贤所重,他们收藏雷琴,并记录于著述之中,为后世识别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据。   四川雷氏造琴,相继了三代人,计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9人。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3个历史时期。从《陈氏乐书》、《琴苑要录》所记可知,霞氏的绍、霄、震、威、俨5人为盛唐开元间人,属于雷氏的第一代。   《(女寰去宀音huan)记》引前人之说:“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人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见雷威所作之琴,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在传世古琴中,尚未见有松木之作,文献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确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向题,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云烟过眼录》著录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嫏(女寰去宀音huan)记》所说的峨眉松,实质是杉木,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个特点。   雷威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