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PPT.ppt

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PPT

(8) NMR实验对谱仪要求 1、恒定的静磁场—超导磁场 2?f=?H0 (2?f=2??) ?(1H)≠ ?(13C) ≠ ?(15N) ≠… ?0(1H)≠ ?0(13C) ≠ ?0(15N) ≠… f(1H)≠ f(13C) ≠ f(15N) ≠… 2、 稳定的脉冲频率和多射频通道 提供多射频通道 提供不同的脉冲实验技术 脉冲程序(不同的脉冲组合)可以在实验中设置 脉冲频率可以在实验中设置 射频功率h?可以在实验中设置 3、 能够检测微弱的FID信号 4、能够处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 三、 NMR波谱参数 1、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 同一种核在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下共振频率的位移称为化学位移 。 核外电子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磁场,对外加磁场起一个屏蔽作用,产生化学位移。 H(核)=H0(1-?) H(核)-原子核实际所感受的磁场 ?-屏蔽常数 H0-外加磁场 ?的表示式: ?={(Hm-Hs)/Hs}?106 [ppm] Hm是测量值 Hs是标准样品值 ?与核所处的化学微环境有关; ?与核所位于的局域结构有关; ?受芳环的影响标准; ?受溶剂效应影响. ?提供的信息: ①可以正确预测蛋白质中形成?螺旋和?折叠的氨基酸残基肽段; ②可以正确指示蛋白质发挥生理功能的活性部位; ③可以指示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DNA和 RNA,蛋白质与药物小分子等相互作用的部位; ④可以提供蛋白质构象变化的信息. Range of Chemical Shifts of 1H, 13C, 15N Resonances 1H Chemical Shifts: 1HN: 6.0 – 11.0 ppm 1H?: 2.5 – 6.0 ppm 1H?: 2.0 – 4.5 ppm 1H?,?: 1.0 – 3.0 ppm CH3: 0.0 – 1.5 ppm 1H (aromatic ring): 6.5 – 7.8 ppm 13C Chemical Shifts: 13C?: 43 – 68 ppm 13C?,?,?: 25 – 45 ppm 13C? (Serine): 56 – 66 ppm 13C? (Threonine): 58 – 72 ppm 13CH3: 10 – 27 ppm 13C (aromatic): 108 – 158 ppm 13C?: 171 – 177 ppm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学方法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王金凤 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史概述 1946年 E. M. Purcell和 F. Bloch发现核磁共振(NMR)现象 1965年前后 脉冲傅里叶变换NMR技术兴起 1971年 J. Jeener提出二维NMR 方法 80年代中 K. Wuthrich发展了运用同核二维核磁共振方法 进行蛋白质NMR谱图的序列识别方法 80年代末 遗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13C 和15N同位素标记 样品大量制备,A. Bax等人提出异核二维核磁共 振方法 90年代初 三维和四维异核核磁共振方法迅速发展,750 MHz (1993年) 和800 MHz (1995年)高场核磁共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