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docVIP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

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经营制度。 2、结合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深化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备考指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着一贯的指导思想;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也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古代农业的复习不能忽视。 【自主学习】 【温故知新】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演变:、、。 2.评价小农经济: __ ___ _。 【自主梳理知识】 一、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商周): 1.性质:。 2.内容:①“公田”:占有,由村社成员。 ②“私田”: 是的份田,只有,没有。 3.瓦解:时期 (1)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齐国: 鲁国: (2)表现:大量“”被抛荒,部分“”私有。 4.废除:时期,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5.井田制瓦解影响:。 (三)封建社会: 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私有土地:由宫庭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私有土地:由官僚地主掌握。 土地的。 (3)私有土地:只限于自耕农一家人自己耕种。 2、土地兼并: (1)概念: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2)原因:①根源:的发展和制度 ②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的脆弱性 (3)历程: ①汉代:,出现田庄经济 ②宋代:“”,更激烈。 ③明清:。 (4)危害:大批破产,严重影响国家,激化矛盾,引起____。 (5)统治者的应对:“”“ ”,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____。 3、封建土地国有制: (1)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2)北魏至中唐: ____。 ①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____________;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②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 ③效果:保证国家__,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一)概念:_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_作为收益,他们与_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二)历程 1、产生:_时代 2、较普遍:_ 3、普遍化:_开始,__成为仅次于__的重要经营方式。 4、普及全国:_时期。 (三)发展的原因 1、___的发展导致__产生了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2、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3、___的发展和___的提高。 (四)影响 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__相对_;__提高,有利于_的稳步发展。 ②有利于__发展和新的___的产生。 【总结】结合第一、二课内容,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1)生产规模:。 (2)所有制结构:。 (3)产业结构:。 (4)耕作方式:。 (5)生产模式:。 (6)经营方式:。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各地农业有鲜明的。。[ 【重点突破】 材料一:天子细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材料四: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 食货志》 3、据材料四说明汉朝出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 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形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