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03—1—心血管病学总论.ppt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03—1—心血管病学总论.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03—1—心血管病学总论

* 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目前心血管疾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取得较大进展 明确了内皮源性血管收缩因子为内皮素(ET),舒张因子主要为一氧化氮(NO),开发出ET-1受体拮抗剂 提出了测定血脑钠肽(BNP)水平可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证据 提出了心肌重塑(remodeling)、血管重塑和电重塑的概念 * 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屡有发现基因变异为心血管病的病因 已有用干细胞移植治疗作为细胞替代疗法缺血性心肌病,和用作基因治疗的靶细胞的实验研究报告 * * * 授课内容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功能 及检查手段 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心血管病的分类 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最新研究 *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 主要由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 功能 运输血液 内分泌功能:如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 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是指心脏的血液循环 (一)心脏动脉 左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 支、回旋支) 右冠状动脉 (二)心脏静脉 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最小静脉 * 冠脉血流主要影响因素 (一)动脉舒张压 (二)心脏舒张期的长短 * 冠脉检查手段 冠脉CT 冠脉造影 静息+负荷核素 超声心血管造影 平板运动试验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 * 心脏传导系统 主要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和室内传导系统组成 窦房结:由窦房结动脉 提供血供,48-65%起自 RCA,35-42%起自LCX 亦有双侧供血者 房室结:房室结动脉 90.6%起自RCA,8.41%起 自LCX,亦有双侧供血者 * 心脏传导系统检查手段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食道电生理 心内电生理 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 …. * * * 冠心病一级预防的获益,美国已经走在了前面。 这是2007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结果。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观察了1980-2000年美国25-84岁成年人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年龄调整后的冠心病死亡率在男性从542.9/ 10万人下降至266.8/10万人,在女性从263.3/ 10万人下降至134.4/10万人。总计下来,就在2000年这一年,美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减少了341,745人。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还分析了导致CHD死亡下降的原因。结果发现,约47%的下降可以归因于治疗,包括心梗或血运重建后的二级预防(11%)、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后的起始治疗(10%)、对心衰的治疗(9%)、慢性心绞痛的血运重建(5%)和其它治疗(12%)。同时,有约44%的下降可以归因于一级预防,其中总胆固醇下降(24%)、收缩期血压(20%)。 在这篇文献的结论中,作者专门指出“美国人群CHD死亡的下降,一级预防功不可没”。 RESULTS From 1980 through 2000, the age-adjusted death rat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ell from 542.9 to 266.8 deaths per 100,000 population among men and from 263.3 to 134.4 deaths per 100,000 population among women, resulting in 341,745 fewer deaths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2000. Approximately 47% of this decrease was attributed to treatments, including secondary preventive therapi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revascularization (11%), initial treatment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unstable angina (10%), treatments for heart failure (9%), revascularization for chronic angina (5%), and other therapies (12%). Approximately 44% was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risk factors, including reductions in total cholesterol (24%), systolic blood pre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