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教育部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建设组组长: 赵奎霞(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 霍颖怡(广州大坦沙污水厂 运行主任、高级工程师) 项目建设组成员: 夏宏生(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工程师) 吕满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博士) 钟 雯(深圳水务集团东湖水厂 高级工程师) 兰 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珠江监理公司总工程师) 涂正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高级工程师) 罗卫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 滕云志(深圳交通综合设计研究院 注册工程师)尹六寓(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高级工程师)舒晓娟(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博士) 石平安(东莞市企石自来水公司 工程师) 连建斌(广东省清远市清新与旧城污水处理厂厂长 工程师)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建设成果辐射相关专业群市政工程技术。项目两年内建设资金预算总投入40万元 目 录 建设基础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创办10年来,主动适应广东省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结合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引入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培养了一批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给排水工程一线施工、建设、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遍及省内甚至全国各个地区,在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较好成绩。 初步形成紧扣给排水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广东给排水行业开展广泛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并根据行业内高技能人才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紧扣给排水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来,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有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年底就业率达99%。专业对口率9%以上。 已形成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职业标准中岗位群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内容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整合了全部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注重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已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给排水工程的水力学分析》、《地基与地基处理技术》,1门省级精品课程:《工程测量技术》。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地引进、聘用和培养人才,使专业建成一支由19名专任教师、17名生产一线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7%,教科研水平高,团结互助的师资队伍。 开放性、职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初具规模 建成了水处理仿真实训室和管工实训室,水分析实训室及6个与其他专业共享的实训室。能保证学生在校内熟练掌握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专业建立了7个稳固的实训基地。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认识实训、施工实训和顶岗实训,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场所。 用人单位评价高,社会声誉好 给排水专业一直非常关注和跟踪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并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从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对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有较高的认同度,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较高。近几年毕业生称职率均达100%。近三年来我专业招生及录取新生报到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近三年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20%。 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升 充分利用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科研、工程项目设计,不断扩大教育培训规模。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承担行业内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及技能竞赛培训等,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升。 建设目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系统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专业品牌效应,对专业群(工程技术专业)及学校整体发展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专业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