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基金会这场实验“钱事今生”.docVIP

新教育基金会这场实验“钱事今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教育基金会这场实验“钱事今生”

新教育基金会这场实验“钱事今生”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追求。让新教育人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好地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基金会的追求。这就是新教育基金会在新教育实验中的价值。   跌跌撞撞的“钱途”   新教育实验从创办伊始,就是一个没有一分钱拨款的民间实验。2002年,朱永新和自己的博士生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挂出了“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第一块牌匾。当时,就苏州而言,身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完全可以调动政治资源,拓展他的“新教育实验”,但他却选择了民间实验的运营模式,着意于民间力量。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公益性的实验活动,申请参与实验的学校,只需接受新教育的理念,按照新教育实验的指导手册实施即可,不需缴纳任何实验费用。   2004年春天,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媒体人士都怀疑,这是一场乌托邦式的实验,可爱而不可信。“怀疑派”的理由之一,便是它的运营模式:没有一分钱的官方拨款,自身也没有“造血功能”,所有经费都来源于朱永新的讲课费和著作的版税,所有骨干人员都是义工,他们不但不能像国外的公益性项目的实施者那样获得报酬,还要自己贴钱,那些农村学校不但买不起电脑,上不了“教育在线”,也没钱“营造书香校园”,这样的教育实验能撑多久?   2006年初,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以民间资金的投入方式,投入100万元在苏州注册了一个核心词为“鼎新”的图书公司,寓意“鼎立支持新教育实验”。在公司中无任何股份的朱永新,由衷欢迎民间资金的介入,他希望被外界讥笑成“一群疯子跟着一个傻子”的新教育团队,能在外部资金的帮助下,得到应有的补偿,起码不要因为新教育实验一个劲儿地贴钱,以便队员们有持续工作的动力,不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途中掉队。然而,通过商业运作贴补公益实验的路并不好走。以公益为本质的新教育实验并不能如想象中那样给一个公司以多大的支持,而一个图书公司在没有解决好生存的前提下一时半会也不能给新教育实验带来多少资金支撑。   2006年,新教育实验尽管在“钱途”上跌跌撞撞,但是却开始赢得了专业“民???义工”的支持。台湾商人营伟华,苏州新鸿嘉投资公司董事长,一个被新教育团队誉为“美丽而睿智的女人”,以义工的方式,全力介入到新教育实验团队的资源整合中,出钱出力,帮助新教育搭建专业的团队,培养专业的人才,整合引进各界的社会资源。   2006年夏天,在太湖之滨著名的灵山大佛脚下,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吴国平表示将向新教育实验分阶段义助500万元的善款,设立“新教育专项基金”,鼓励新教育实验参与者,将“人的教育”进行到底。这是新教育实验迄今赢得的最大一笔捐赠承诺。吴国平说,他们不把钱直接捐给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也没有直接送给被捐赠的实验学校,而是根据他们与总课题组拟定的计划,由基金会买好电脑、图书等实验必须的物资,再由基金会送给被捐赠者。此后,他们还要组织基金会的捐赠者,去接受捐赠的学校去抽查,确保他们的善心善款用在刀刃上。朱永新说,他最为欣赏的是该基金会迥异于国外其他基金会的运营模式:捐物不捐钱,请捐赠人监督,有捐赠有反馈。   之后2007年,新教育实验还得到了台湾慈济基金会200万元的资助,用于购买图书资助新教育的实验学校,这批大额捐赠仍然采用了灵山模式,即不把钱直接给新教育实验,而是买书直接送给学校。   然而,新教育团队自身的发展依然缺兵少粮。   2008年底,新教育研究院成立,这是一家在苏州民政局注册的社会组织,从此新教育团队有了―个正式的专业身份。   不过,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实验区、实验学校申请加入新教育实验。这个“心灵的教育”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教师、校长和局长的心。但从一个方面来看,缺失资金的支撑,也就缺少专业力量,这也使得这个实验的风险在一点点加大。   在此期间,著名媒体人章敬平先生的一篇介绍新教育实验的文章引起了上海企业家王海波先生的注意。王海波先生多年来一直行善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像很多企业家一样,他的善举很执着,却大多不系统,随缘随捐。当他在报纸上看到章敬平的文章,了解到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有新教育实验这样一股民间力量,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心灵教育,他被震撼了。于是,他主动与新教育团队联系,表示愿意全力支持新教育的发展。经过卢志文、王海波、陈连林、杨树兵等老师的不懈努力,2010年2月,王海波先生出资200万元,由朱永新教授、卢志文院长和王海波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基金会(注册名: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正式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新教育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基金会,有了一个给新教育实验输血的专业机构。   新教育自此踏上了它专业的“钱途”。   新教育基金会的“几斤几两”   在2011年内蒙古东胜召开的新教育年会上,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先生做了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