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语文课文中模糊语言
解读语文课文中模糊语言
【关键词】 语文课文 模糊语言 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3-02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理论。在查德“模糊集”理论启发下,语言学界普遍认识到:对语言来讲,模糊性可谓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不可分离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之中。于是,将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模糊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语文课本中的模糊语言。我认为语文课文中模糊语言的主要构成方式有模糊语音、模糊语义、模糊语法三种。模糊语义主要可以分为模糊词语和模糊句义两种,现在就这两点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一、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运用的方式很多,我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模糊修饰语
先看鲁迅《社戏》里的一段描写: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渔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这段景物描写,以一连串的“仿佛、似乎、料想、也许、大概”等估量副词组成的模糊修饰语,不但以模糊的意象点染了令人遐想的月夜景色的朦胧之美,而且准确生动地描写了孩子们因急于去看社戏而不断地揣测、猜想、期盼的心情。
模糊修饰语是将一些表意模糊的词语,置于定语、状语之类的位置,使其中心语所指不确定。它运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与各自的中心语相互配合,构成言语含义的无定量、无定界或无定指,其目的和作用,或是可以使语言表达严谨周全,或是出于对具有模糊性的客观事物描绘的需要,或是为了表现某种意境,或是为了表示某种特定的感情。
2.模糊插入语
插入语是指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不跟别的句子成分发生关系的特殊的词语。如果所插入的是所指不确定的模糊词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模糊插入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模糊插入语往往能够给语言表达带来影响,使句子产生???些变异,收到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小学语文课文《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几句人物语言: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吗?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上海打工的农民,一个月真有三担米钱的收入吗?作者有意采用模糊的说法,尤其是模糊插入语“听说”的运用,使这样的说法显得不那么可信。但是,即使是“听说”,农民们由于米价过低,为生活所迫,也还是愿意试一试。这就真切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在绝望中找出路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
3.模糊指称语
从语言的本质角度说,几乎所有的指称语所指称的对象是模糊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其语义所指却总是明确的。在语言交际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说写者或者通过指称词与指称对象不相应的方式,或者有意使用语义不明确的指称词,从而使指称对象模糊起来。这种模糊言语现象在课文中也时有出见。《雷雨》中,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相逢,面对悲愤流泪的侍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可以不必哭哭啼啼。
明明是要对方不要哭哭啼啼,以免对他造成不好影响,但他不用“你”,而是有意用“我们”,表面上看是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实质上是想借此稳住侍萍,尽快将此事悄悄了结。模糊指称语的使用,活画出周朴园虚伪、狡诈的嘴脸。
4.词语的超常搭配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表达的需要,有意将本来互不相干的、甚至是相悖的词语搭配在一起,使它们各自的语义或作用力彼此抗衡、相互抵消,从而造成语义的模糊,这种超出常规的搭配,往往能够起到出色的表达效果。词语超常搭配的形式很多,我们重点介绍两种。
一是矛盾词语的超常搭配。看似矛盾、模糊的语言形式,却精确地表现了复杂、深刻的主题,这是鲁迅作品语言的魅力所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鲁迅小说《孔乙己》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就是不确定,但为什么作者又说“的确死了”呢?通过研读课文1~9段,可以认识到孔乙己在当时社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他不为社会各阶层所容,他活着不过是供人取笑而已。他的生命价值连十九文钱都不如,因此无人关心他,过问他,谁也不知道他的死活,所以说“大约”死了。对于“的确”的理解,通过研读课文的相关部分,学生领悟到,孔乙己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变得迂腐、麻木并至死不悟;孔乙己更是冷漠人情的受害者,他生活在一个人情淡漠、没有爱心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决定他必然走上死亡。因而他是“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在原油中老化的螺杆泵定子氢化丁腈橡胶胶料的性能变化研究.pdf VIP
- 专题06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必考文章)18篇(原卷版+解析).docx VIP
- JC∕T 2493-2018 建筑用免拆复合保温模板(可复制版).pdf
- 《线性代数》(陈建龙等)第四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ppt VIP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运维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pdf
- (deform挤压模拟课程设计.doc VIP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PLC的自动上料系统设计.docx VIP
- deform模拟软件实例操作与详细介绍.doc VIP
-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指南 .pdf VIP
-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