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对话时代”网络广播“写作”.docVIP

互动“对话时代”网络广播“写作”.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动“对话时代”网络广播“写作”

互动“对话时代”网络广播“写作”    资料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80家的广播媒体建起了网站或页面。广播和互联网联手,从传者、内容、渠道、受者、效果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升级。而互动作为网络广播的“写作”方式之一,亮点突出并渐成大势。本文拟对互动展开分析并据此把握网络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网络广播互动的传播学意义      人类的传播史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同样,新闻写作手法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信息技术的程序表达。相比较19世纪兴盛的电报业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一次颠覆历史的传播革命,已经在一系列社会互动、新的概念系统、新的语言形式和新的社会关系结构方面一步步开创了新的格局。美国未来学家保罗?萨福指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网络传播的本质是互动,互动对传播而言则意味着新一轮的“对话时代开始了”,新闻写作的“对话体时代”到来了。无疑,网络互动给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正是互动的引入使网络广播从传者、内容、渠道、受者、效果等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    【传者和受者】在身份上,广播受众的先天隐蔽性加之网络用户的匿名身份,具备了互动所需的一定的私密空间和隐秘特性,这样互动起来更为轻松随意;在地位上,传者从单方走向双方甚至是多方,不再是一言堂。双方地位相对平等有助于信息的对称交流;在数量上,网络互动打破传统广播频率资源有限、互动规模不够的束缚,不限时不限量参与带来受众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广播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内容】网络议题的受众牵引性强影响了网络广播的内容设置,更多地体现了受众的意向和诉求。同时,由于网络广播受众的匿名身份,互动空间的自由和开放则使得网络广播内容更加新颖,更加适合以互动的方式开展争议或讨论。这样,受众从互动中能够得到满足。    【渠道】由于传播主体种类、数量的众多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显然不足以用点或线的结构来描述它,而是形成了“面”的结构模式。“面”上的所有“点”通过互联网分散、均质的连接,没有边、角之分,故而形成球面结构。????对于网络广播而言,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受众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辐射开的球面上可以并行不悖,并交织出更加个性化有特色的传播渠道最终形成更为开放、丰富的传播格局。    【效果】通过互动建立起的联系和树立起的影响力使网络广播由“传播平台”成为“关系平台”进而成为“交往平台”和“合作平台”。从网络沟通发展到相应的平台增值服务和线下活动进一步延伸开发,媒体产业链就此延伸。互动传播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再反哺互动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产业结构。同时,网络媒体的公共身份和社会进步意义也得以进一步彰显和提升。      二、网络广播的互动空间      回顾传统广播的互动形式,从最初的热心观众的信件往来,到热线电话的交流沟通发展到手机短信的方便高效,每一种互动方式和影响力的层层升级都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网络广播在互动方面的空间生长点更具活力。    1.社会因素――“大众”与“个体”的矛盾,满足互动需求    今天,网络行为方式和受众个性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彼此影响。而作为媒体的网络广播和实施媒介参与的受众,二者在新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性。从媒体发展的宏观角度看,网络媒体更多地体现了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这是网络广播得以深入开展互动的肥沃土壤。新时期的媒体更注重信息传播最大程度体现差异分化和需求导向,而与受众的有效互动是这一诉求的基本途径。同时,网络信息的相对过剩与把关不足,更凸显受众对信息选择以及对媒体服务在主动性和互动性上的更高要求。从微观的受众角度看,受众分化的差异需求则是网络广播开展互动的充分条件。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由小众传播、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除去复杂的历史原因,更是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接收信息的方式、需求信息的类型、选择媒体的偏好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使得受众群体分化趋势逐步加剧。受众不再是不堪一击的“靶子”,要求自我表达、自我参与和自我改造。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就把受众的能动作用纳入到传播体系里来,积极的受众、受众差异论、社会分化论不约而同地要求媒体向个性化、“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发展,要求网络媒体在互动的模式上加大开发和应用力度。    2.传播形态――“实时”与“历时”的统一,完善互动格局    依托网络互动的优势,网络广播在互动表达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元素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具多元,所以整个形态颇具活力,互动格局也较为完善。首先是“实时互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