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上”与“与”、“来”与“去”的语义演化及其不对称性.pdf

动词后“上”与“与”、“来”与“去”的语义演化及其不对称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词后“上”与“与”、“来”与“去”的语义演化及其不对称性

摘 要 汉语趋向动词具有复杂的表义功能以及特殊的句法形式特征,因此历来 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动词后成分“上”、“下”、“来”、“去”是汉语趋向 系统中最为基本的四个成分,也是形成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组成成分.同时 作为语义对称的反义成分,“上”和“下”.“来’’和“去”的在语义虚化的过 程中有一些十分有趣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作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动词 后“上/下”、“来/去”作为研究的对象,旨在从作为后置成分的“上/下”、 “来/去”的语义演变、句法形式演变的角度出发,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 对“V上”和“V下”、“V来和“V去’’的语义与形式对称性作出客观的描 述,并揭示其语义与句法形式呈现不对称性的根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 为绪论,第二章到第五章为论文的核心内容,第六章为结语。 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意义、确定研究对象,并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 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的内容为文献综述。概述国内外有关语言的语法化、汉语趋向系 统、和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的研究.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为动词后“上/下”的语法化。讨论了国内相关研究所 存在的问题。指出“V上/下”的语义演变历程表现为:趋向义空间域引申 义非空间域隐喻义时态义。句法形式演变历程表现为:“V+而+上/下” 式的演变与并列结构“v+上/下”被重新分析为偏正结构有关,而受事宾语提 前、汉语双音化趋势都为句式结构的重新分析提供了条件。“V上”与“V下” 的语义、句法形式都存在不对称现象,这与其核心语义的原型效应相关.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动词后“来/去”的语法化。其语义演变依然遵循从 趋向义空间域引申义非空间域隐喻义时态义的历程,句法形式的演变 来/去”两对结构。“v+LP+来/去”的语法化程度比“v+来/去+LP”高,而“v+ 来/去+NP2”的语法化程度比“v+NP2+来/去”高。至清《红楼梦》“v+来/去 +LP”句式完全消失,“V来/去”才彻底丧失其独立的动词地位,完成表趋向 的语义演变。同时,“来/去”的时态义出现较早,但到现代汉语中则消失不 见。“V来”与“V去”的语义与句法形式所存在的不对称性,与其凸显的参 照点不同有关。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为“V上/下”、“V来/去”语义演变模式的类型学意义。 动词后置成分的语义演变路径是世界语言中运动义类动词语义演变的一个类 型学特征。 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 “V上/下”;“V来/去”;语法化;语义演变;不对称性 IV AbStraCt Chinese Verbshavebeen intereSted tendency cons伽1tly bylinguistic of and researchersfor becausetheir longtime complicatedidea铲aphical劬ction f.orm.Thefourbasic ofC11inese Syntactic components tendencysystem special consist “Verb+lai,’ “Verb+x矿, and‘‘Verb+qu’’,、】~,hichplay of“Verb+shang”, substantialrolesiIl composingcompoundtendency ofsemantic well 肌tonyms symme咄“sha

文档评论(0)

yxutcang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