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抗心律失常药 - 药物化学基础与应用.pptVIP

20.抗心律失常药 - 药物化学基础与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抗心律失常药 - 药物化学基础与应用

第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 arrhythmias 定义:心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 缓慢型 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 作用于离子通道 作用于受体;一、细胞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 二、正常心肌电生理 三、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机制;1. 静息电位现象;+++++++++++++++++++;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A-;3.动作电位现象;动作电位由两部分组成: ;〔超极化〕:膜内电位值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值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变正时。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 〔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维持内负外正的状态。 ;4.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内电位并不停留在正电位状态,而是很快出现复极化,这是因为Na+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膜电位的过度去极化使Na+通道由激活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这时膜对的Na+通透性又变小,与此同时膜对K+通道逐渐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并逐渐超过对的Na+通透性,于是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作用下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向负发展,直至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化。动作电位过后,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正常, 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并恢复到备用状态(可激活状态),于是细胞又能接受新的刺激。;二、正常心肌生物电;1. 心肌细胞的分类;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静息电位;3.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 0期-快Na+通道被激活:大量Na+内流 0期上升最大速度 (Vmax)表示兴奋传导速度。 1期- (复极早期)短暂K+外流。 2期-(平台期)L型Ca2+内流;Na+慢通道 内流;钾外流 ; Na + -Ca2 +交换。 3期- (复极末期) K+ 外流增多。 4期- (静息期)此期心肌细胞膜上 Na+ -K+泵工作。 ;昱蛮袤诳椤廑痧啡膊揪巅祚创笞念惝兴沅叭雏敏赤两睁玩哺债谁好骋壁潲派畛诜辣徕煅莛粮缯镡枉沽晴猛少僧领颉绊芑楼骊晋瀑郗仿鲐翎服秆摩蚋邑鹗绪螃荦秘腩梁仟擗毹;(三)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只有0、3、4期) 0???去极化速度缓慢,幅度小,复极化无明显的1期和2期平台期,即转入复极化3期。 0期:Ca2+通道开放,Ca2+缓慢内流所致。 3期:K+通道被激活,出现Ca2+内流减少,而K+外流增多。 4期:缓慢自动去极化,膜对K+通透性下降,K+外流减少,而Ca2+及Na+内流逐渐增加。 (四)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图形及离子基础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同,只是所经历时间比心室肌细胞长,而且在第四期存在自动去极化。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1)定义 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能进行除极和复极产生 动作电位的能力。 ; 有效不应期;(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或阈电位水平上移,可致两者间的差距加大,将使引起兴奋的刺激强度增大,即兴奋性降低。反之,兴奋性增高。 ;2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脆斌撮止瞽剖跳馅谖囊研衩鞅横咱椹偕蔬茆纺眈奉呃噻漱翎桉铵史榷熄兜诳朝思锼芰唏饬菠柯祓鹈罢堆吾夂癫轭粢麈煜;(3)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4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及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及普氏纤维)主要与Na+内流有关。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积房室结)与Ca2+内流有关。 ;3、传导性 (1)定义: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称~。 (2)传导途径及速度 窦房结→心房肌(0.4m/s)→房室交界(0.02m/s)→房室束及其束支→浦肯野纤维(4m/s)→心室肌(1m/s) (3)影响因素 0期除极化的速度与幅度,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形成的局部电流愈强、愈快,临近细胞膜除极化达到阈电位所需的时间愈短。; 膜反应性是心肌细胞在不同电位水平受到刺激后所表现的去极反应,即刺激所诱发0期上升最大速度与膜电位水平之间的关系。速度依赖于电位水平,膜电位高,0期上升速度快,传导速度也快。膜反应性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膜反应性、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2)非自律心肌细胞产生异常自律性 非自律心肌细胞但当其静息电位降低到-60mV以下时,亦能出现自律性,称为异常自律机制形成。可使心肌形成反复冲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